又到了全民狂欢的“双十一”,很多人早就按捺不住购物的急切心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启“剁手”模式。每年如期而至的“双十一”俨然已经成为了国人的购物节,不仅把大众的消费模式进行了重新洗牌,还造就、训练了力量非同小可的支撑保障队伍。其中,既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流快递行业,也有默默运行的支付交易系统。这里所说的交易系统,不但包含了作为平台方的支付宝、财付通等,还有更为庞大的银行交易运营体系。

平常我们能够成功完成一次网购,在于电商平台和银行科技系统之间的相辅相成、精诚合作,平台方和银行方是相互受益的。用户的支付行为可以简单分解为两个步骤,一个是联机授权,再一个是后台清算。联机授权就是确认网购用户的真实身份,扣划账户内相应的金额;后台清算就是平台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头寸调整,直至完成整个交易结算。

面对“双十一”动辄每秒上万次的支付交易,各家银行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这场巅峰之战。银行对于这场大考是不能拒绝的,确保自家核心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安全平稳度过交易高峰是重中之重。“双十一”考验着各行科技团队的战斗实力、数据算法的优劣程度和应用系统的抗压承载能力,这也是荣誉之战。如果哪家银行招架不住交易峰值的高压强、高负荷,系统垮掉了,客户和舆论是不会买账的。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之前,支付平台与银行间的业务采用直连模式,双方直接进行清算对接。2017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2017年“双十一”是网联平台的首秀之年,网联和直连并行,银行的生产系统首次面对两种接入方式,运维保障难度较以往大幅增加。不过,网联平台和各家银行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

据报道,网联采取分布式云架构,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建设了6个数据中心,以保证平台安全平稳交易。按照央行支付结算司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也就是说,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的直连模式就走下了历史舞台,自2018年起的“双十一”全部通过网联平台清算。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神州大地上千家万户的“买买买”展现了一幅盛世景象,但我们不能忽略了网联、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顺利清算做出的辛勤努力。我们可以想象,为了给大众良好的购物消费体验,多平台、多部门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积极协调联动,严密监控系统运行,及时沟通突发情况,做好峰值时点应急保障,这分明是一场支付结算攻坚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