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鈕鈷祿·若若

1992年出版的《廊橋遺夢》,又名《麥迪遜縣的橋》,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力作。

11天完成,被翻譯成25種語言,全球暢銷1200萬冊,長達3年高居暢銷榜;1995年拍成電影,票房收益1.82億美元,1996年摘得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

影片轟動一時,但一長串榮譽的背後,也惹來爭議不斷。

插圖: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廊橋遺夢》講述了一段四天的婚外情故事。據說當年電影上映後,美國掀起了一次離婚潮,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有人認爲,這部電影披上再美好的“外衣”,也是在爲“婚外戀”尋藉口、打掩護,實屬三觀不正的典型。

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認爲這部影片三觀其實很正。誤會它是爲婚外情搖旗吶喊的人,那是沒真正看懂而已。

因而,對於該影片三觀正與否的問題,兩個觀點陣營爭論了近30年,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俗話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不管人們如何爭論,影片依舊是那個影片,只是個人的視角、眼界、理解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各不相同。

所以,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廊橋遺夢》。在我眼裏,這部影片就是一部關於中年女人“找自己”的心路歷程。

一、丟失“自己”。

弗朗西斯卡是意大利人,跟隨丈夫移民到了美國麥迪遜縣,成了一個家庭主婦。

每日操持一家人的飲食起居,買菜、做飯、洗衣、收拾家務,將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

幾十年如一日,孩子健康成長,老公傳統顧家,生活平淡,卻也安穩。

如果沒有什麼變故,弗朗西斯卡的一生,似乎就在這日復一日裏望到了頭。

她甘心嗎?

影片中,一個“無意識”動作暴露她的內心。

鏡頭前,一家人圍坐餐桌前正在享受美食,而弗朗西斯卡則看着他們,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頭髮,片刻後,視線無奈地轉向窗外。

看似無關緊要的鏡頭,“有心人”捕捉到了微妙的情緒。

弗朗西斯卡的孩子、丈夫,每日享受着她的周到照顧,然而卻沒有人真正關注過她的“存在”,她的付出,更別提會在意她的她的想法和內心了。

在貼上了妻子和母親的標籤後,她就不屬於自己了。

一箇中年女人的悲哀,莫過於孩子漸長遠去,丈夫愈發冷淡,而滿腹心事無處說,生活近似“一潭死水”。

但這並不是真實的弗朗西斯卡,她的心中有熱愛,眼裏有夢和光,爲了平衡家庭這些都早已被埋藏。

餘華說:人爲了活着而活着。

但他又說:我全身變得越來越硬,只有一個地方變得越來越軟。

生活很無趣,但你可以柔軟。

弗朗西斯卡雖然早已丟失“自己”,但她沒有丟掉內心那一把熱情,這熱情像蒼穹一顆星,雖渺小孤單,但在幽暗的夜空裏也有屬於它的亮,並在漫長的漂泊中找尋“同類”的光芒。

二、找尋“自己”。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是在向你靠近。——《廊橋遺夢》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弗朗西斯卡坐在門外鞦韆上喝着冰茶,享受難爲可貴的輕鬆悠閒日子。今天,孩子們和丈夫理查德去了伊利諾伊州博覽會上,她可以自由打發時光。

正在這時,一輛皮卡車向她家這邊駛來,一位男子走下車向她打聽羅斯曼橋,她耐心地向他講解如何找到它,最後決定自己去爲他引路。

他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金凱。他們一起來到羅斯曼橋,羅伯特忙着觀察造型,選取角度,弗朗西斯卡站在橋上,望向認真工作的他。

橋下的人看風景,橋上的人看風景裏的人。

這美好的畫面,成爲經典鏡頭。

忙完後,羅伯特採了一束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道謝,手捧花束的弗朗西斯卡此時心中蕩起漣漪,於是邀請他去家中喝冰茶。

他欣然受邀。

他們聊過往,聊家庭,聊去過的地方,還聊到了葉芝的《流浪者安古斯之歌》:月亮的銀蘋果/太陽的金蘋果。。

他見多識廣、恣意瀟灑、浪漫有趣,她聽得入神,彷彿找到了心中的詩和遠方。

當夜幕降臨不得不送走羅伯特那一刻,弗朗西斯卡竟心生依戀,在這種情愫的激發下,她決定驅車前往羅斯曼橋,在橋頭釘下一張紙條。

我看了他不到五秒鐘就知道我要他。

因爲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弗朗西斯卡

愛情是洪水猛獸,說來真的就來了。第一見面,弗朗西斯卡就確定——她喜歡這個男人!

至於是什麼原因,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句話,正好可以詮釋緣故。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你也在這裏嗎?”

每個人心中都藏着一個小野獸,這個小野獸便是另一個自己,因爲世俗和生活的壓制長期處於冬眠中,唯有懂它的人才能喚醒它,讓它掙脫枷鎖勇敢地衝出來。

當弗朗西斯卡遇到羅伯特後,她的小野獸被激活、跑出來了。

三、愛上“自己”。

我在此時來到這個星球上,就是爲了這個,弗朗西絲卡。不是爲旅行攝影,而是爲愛你。——羅伯特·

弗朗西絲卡很確定自己的心意,遇見那一瞬間她就愛上了羅伯特。

而在一杯下午茶、一頓晚餐、一次暢談後,羅伯特心裏對弗朗西絲卡也萌生別樣情愫。

兩人內心掙扎、煎熬,在進退維谷中舉棋不定,最終,她爲他掙脫世俗,他爲她釋放真心。

接下來,影片中場景重點放在弗朗西絲卡家廚房和羅斯曼橋。

他約她到羅斯曼橋,要給她留下最美的一刻,他說:套上你昨晚穿的牛仔褲和圓領衫,還有那雙涼鞋,不要別的。我要照一張相,留下你今天早晨的樣子,一張只給我們倆的照片。

他們在羅斯曼橋的斜陽和晨輝中,影子漸漸融在一起。

弗朗西絲卡家中、廚房、背影、聊天、音樂、跳舞、一通電話……他們在“危險”的邊緣不斷地小心試探,曖昧隨着夜色的深沉漸漸升起來。

此刻的她不再是家庭主婦、農婦,她是浪漫的優雅的獨立有魅力的小女子,既嫵媚成熟,又簡單澄澈,她心裏的“小野獸”正在被他一點點引導釋放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她淪陷了。

他也是。

與其說此刻他們愛上了對方,不如說是彼此找到了曾經走失的自己,並毫不猶豫地愛上了自己。

因爲弗朗西絲卡和羅伯特骨子裏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遇見他,只爲遇見自己。

兩情相悅的“婚外戀”,大抵都是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而可以說,愛上羅伯特的弗朗西絲卡其實戀上了另一個自己或者曾經的自己。

四、埋藏“自己”。

認識你我用了一下子,愛上你我用了一陣子,忘記你我卻用了一輩子。——《廊橋遺夢》

多年後,弗朗西絲卡的一雙兒女洛琳和邁克姐弟,兩人正當面臨家庭離婚的困擾時,意外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於是一起回到了麥迪遜縣童年生活的地方。

母親留下一封信,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在羅斯曼橋,於是,這樁塵封多年的往事浮出水面。在母親的弗朗西絲卡的娓娓講述中,孩子們知道了母親與羅伯特在四天時光的故事,也知道了母親在愛情與責任的抉擇中,選擇了迴歸家庭。

當年,在孩子和丈夫回家前,羅伯特希望弗朗西絲卡能與自己一起離開,但他表示會更尊重她的真實意願,他會等着她一個決定。

而這個決定在他們最後一次遇見中,60秒的劇情將影片主旨推向高點。

與丈夫一起去小鎮上採購的弗朗西絲卡,坐在車上看到了雨中的羅伯特,此刻,羅伯特多希望弗朗西絲卡能衝脫束縛向他飛奔過來。一個紅燈一分鐘的等候,選擇在這60秒,錯過就是一生,愛與責任,人性與底線,這是一場沒有對錯但有結果的較量。

她沒有下車,儘管她已經做好了打開車門的準備,但最終在淚流掙扎中放棄了唯一的機會。

雨中,他目送她的離開,久久不願離去。這一轉身,便是天涯。

他知道,她是愛他的。就像自己愛她那般。

影片中,得知了母親這一段情感故事的洛琳和邁克,遵循母親遺願,將她的骨灰撒在了羅斯曼橋。

他們也和自己的家庭達成了和解,重歸於好。

弗朗西絲卡說:愛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棄責任,這份魔力就會消失。

原來,這一切早已註定。

作爲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不單是爲自己、爲某個人而活着,而是有自我的價值歸屬,需要找到並承擔。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心中的羅伯特,便會更懂那個找到了自己又埋葬了自己的弗朗西絲卡。

願歲月長情,願時光不老。我們還可以一起找自己。

單選|如果你是弗朗西絲卡,如何選擇?

離開家,隨羅伯特走
迴歸家庭,深藏這份愛
打開百度APP進行投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