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第一家本土生鲜电商的生死局!

菜篮网加速离场

放眼全国,生鲜电商已进入剧烈的洗牌期。

近日,河南第一生鲜电商菜篮网的“菜篮没有菜”引发热议,平台自6月开始升级至10月9日恢复,时间已过,平台仍不能正常运营,退款无门,负责人失联。

创立于2014年、两年内完成2轮9000万元融资的河南首家生鲜电商正陷入窘境。这距离公司创立过去了4年时间,距离创始人被评为郑州电子商务领军人物仅仅过去两年。

创立时,石破惊天。菜篮网的“免邮费”、“无理由退换货”、“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加上蔬菜质量好、价格便宜和秒杀活动,收获了大量客户。

用户量和流水的激增,一度让菜篮网成为河南本土互联网与科技公司的典型代表,2018年和菜篮网在同一荣誉梯队的还有河南保税集团和UU跑腿。

光鲜的背后,是增长的困局——“烧钱”。这几乎是生鲜电商的宿命。

菜篮网的秒杀活动和免运费服务都是为增长打出的资金牌,钱投进去,效果立竿见影。仅运营第一年,菜篮网就“烧钱”几千万元。

烧钱的地方不仅仅是获客方面,生鲜电商所需的供应链、仓储、物流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同时还需要配置冷链冷库等重资产

供给端成本高企的情况下,消费端的即时消费又是生鲜电商To C无法逾越的瓶颈。这就注定烧钱式增长难以为继。

所以,这个10月发生的菜篮网失信事件不是偶然,也不是生鲜电商的孤案。

生鲜电商生死局

在本月中旬,国内生鲜电商鼻祖——易果生鲜进入破产重组阶段。

与淘宝同时期诞生,从2005年创立至今历经15年经营,最终还是没能破圈出线。从易果生鲜的发展路径来看,也能得窥生鲜电商的败局逻辑。

2005年,“易果生鲜”诞生。刚上线时,平台只卖单一的水果品类,市场没有竞品,易果生鲜一家独大。

2009年,易果将生意扩大到蔬菜、禽蛋、肉类、水产、烘焙等生鲜全品类;一年后,获得了天使轮投资。

2013年A轮获得阿里数千万美元投资,2017年天猫注入了3亿美元作为D轮融资,阿里还曾将天猫超市生鲜的独家运营权交予易果,年订单量因此增长高达400%。

易果也对阿里产生了重度依赖,它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天猫超市,本身的网站和APP被放到一边;2017年的数据显示,易果生鲜订单有九成来自天猫超市。

2018年12月,阿里宣布,天猫超市的生鲜运营权从易果转交给盒马;在这之前,易果已经逐渐转向后台——向盒马以及线下商超、零售店供货。

从C端转向B端,易果生鲜不可回避的是冷链,是整合冷链,还是自建冷链,从结局来看,这一选择成了转型成败的关键。

生鲜冷链物流的成本较普通商品高出1-2倍,冷链成本占销售额25%—40%。

易果生鲜选择了自建航母级的冷链物流平台,结果成本也是航母级的。亏损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阿里系的盒马生鲜取代了易果生鲜,而盒马生鲜代表马云所谓的新零售,B2C、O2O的结合体。

易果生鲜的败局,不是因为成了阿里系的弃子,而是如今赛道To C红利期已过,顺便证明了生鲜电商要完全打通冷链物流是行不通的。

这是国内生鲜电商鼻祖烧光数十亿代价所得到的答案。

行业洗牌

无论是菜篮网的停摆,还是易果生鲜的破产重组,都给市场留下一个思考题,生鲜如何触网才能生存?

生鲜电商是电商其中一个分支,但却是电商化过程中最难的分支,在供应和需求的关系链上,生鲜产品本身是很难做到标准化的非工业品,所以不适应常规的电商逻辑。

与此同时,生鲜的需求是即时性的,用户本身不愿意提前预测自己的需求,当需求产生时,便要立刻得到满足,这就导致电商通过快递做到更大覆盖的商业法则同样不适用。这也是为什么盒马生鲜高密度布点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河南另一家生鲜电商莲菜网,比菜篮网晚启动一年,在今年6月完成B+轮融资,由食材供应链平台B2B头部企业美菜网领投,河南省内一家国有性质的基金公司跟投,融资规模达1.55亿元。

2019年,莲菜网全年营收近10亿元,其中核心的郑州市场保持两年以上持续盈利。

与菜篮网不同的是,莲菜网的核心模式是全链自营食材B2B配送。据媒体报道,郑州市综合实力排名前100名的餐饮企业,至少有85%以上是莲菜网的用户。

在此次疫情期间,莲菜网和美菜网都拓展了B2C的业务板块,并获取了大量的客户资源。

面对疫情下生鲜电商的机遇,先行者的菜篮网沉沙折戟,而莲菜网借势而起,不得不令人唏嘘。

遥想当年,菜篮网A+轮8000万融资时,公开宣布进军家政服务和手游领域的“不务正业”或许已现端倪。PC端往APP和小程序拓展一直比市场慢半拍,微信端入口长期被吐槽。

种种迹象,菜篮网其实早早就走进了历史。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撰文:乌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