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薛仁贵是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他于贞观末年投军,跟随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在战斗中被唐太宗发现并提拔,从那时开始为大唐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脍炙人口的典故,至今在民间被众津津乐道,广为流传,以他为题材被编为戏剧、电视剧很多。

薛仁贵画像

薛仁贵一生征战无数,少有败绩,如果将其视为初唐第一勇将,都一点不为过。但是,在唐高宗时,以他为主帅西征吐蕃,却打了一场败仗,也因此差点丢掉了性命。也就是在此战争中,著名的大非川战役,奇怪的是他先胜后败,而且是在占据了优势的情况下失败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那场战斗失败,他是受副将所累,主要责任并不在他。

公元650年,年仅34岁的松赞干布离开了人世,由于儿子英年早逝,王位的继承人便落在了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的肩上。但是,由于他的孙子此时尚且年幼,由当时吐蕃的大相东赞论东赞辅佐。在那时的吐蕃,大相其实就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但在吐蕃语中被称之为“论”。所谓“主少国疑”,当然也是大权旁落了,当时的情况芒松赞其实也就是个傀儡。

薛仁贵绘画

我们读历史时会发现,史书将古代那些雄才大略、且有野心的摄政者往往称之为“奸雄”,他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往往都是当世的英才、人杰,但在政治上却有野心,是不忠于当时的王朝的,伺机是要夺取王位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等。论东赞就是这样的人,他堪称吐蕃当世的“奸雄”。他上台之后,连年对外发动战争,没有用多长时间就基本统一了青藏高原,还不时率兵南下侵扰印度及周边小国。

659年,论东赞由于前期的顺风顺水,变得不老实了,他将手伸向了大唐的小弟吐谷浑。但是这一次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也该论东赞命背,碰上了苏定方。苏定方我们并不陌生,在大唐初年也是名将,是个相当不好惹的主。当时苏定方奉命西征西突厥。听说论东赞不请自来之后,他就顺便拐到青海表演了一个吊打绝技,1000唐军大破了80000吐蕃军,还顺便又把它的副宰相给杀了(这件事记载于吐蕃史书,唐书没有记载)。

苏定方绘画

此后,苏定方奉命坐镇西北,论东赞就再也没有了机会,而且只要出兵总是吃尽苦头。667年论东赞去世,唐朝本来想趁此良机进攻吐蕃,但是同年苏定方也去世了。论东赞死后,他的儿子论钦陵继任宰相,他的野心和才干一点也不比他老子差,只可惜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大唐。670年初,论钦陵亲率40万大军,对大唐直接发动了进攻,很快就攻占了安西四镇。

唐高宗李治闻讯大怒,当年4月9日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今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率领5万精锐讨伐吐蕃。论钦陵闻讯立即撤回到乌海(今苦海)。薛仁贵率领唐军步步紧逼,当年8月顺利抵达距离乌海仅有300多里的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

唐高宗李治画像

薛仁贵想从大非川到达乌海,就必须翻越汉哭山,而翻山越岭就不能带太多辎重。“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从来都是打的钱粮。事实上,在青藏高原打仗,粮草转动是相当困难的,当年解放西藏时,解放军进藏时的情景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那么,薛仁贵会怎么打这一打仗呢?

薛仁贵要组织这场战役,实际上面临两大困难,一是粮草转动及行军问题;二是当时的兵力与吐蕃相比,严重不足,当然优势也是有的,也就是唐军的战斗力还是远胜于吐蕃军队。在考虑了各种情况之后,薛仁贵是这样安排的:在大非川设置两个营寨,留下2万士兵看守辎重,自己先率领精锐,轻装急速行军300多里,挺进乌海杀吐蕃一个措手不及;另命郭待封率领一部分军队,紧随其后。

要说薛仁贵的这个战术安排还是比较合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堪称完美。他是想自己率轻兵精锐来个长途奔袭,如果顺利待后续部队到来之后再扩大战果,彻底击垮吐蕃军队。如果不顺利,还有后援接应,也不至于全军溃败,至少可以顺利撤回大非川。计划很完美,但现实也很骨感,前期如其所愿,非常顺利,但在后期计划的实施上,郭待封却出了问题。

薛仁贵剧照

郭待封是唐初名将、功臣郭孝恪的儿子,而且在薛仁贵出道后,郭待封已经走得很远了,薛仁贵有几次都是在做他的部下、副手。所以他对这次高宗的安排很有意见,一路上总是和薛仁贵闹别扭,违抗命令,可谓情绪满满。当然,这些因素薛仁贵也考虑到了,一者人家是副帅气;二者,薛仁贵想国家利益至上,再怎么说他也得以大局为重,会奉命行事的吧。可薛仁贵过高了估计了郭待封的人性。

薛仁贵也是粗心大意,明明知道郭待封这副德行,竟然还是把辅攻以及看守大本营的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中,而没有交给另外一个副总管。也许在薛仁贵看来,郭待封会以大局为重,暂时搁置矛盾一致对外,但他显然远远低估了人性。

薛仁贵率领前军出发之后,一路上所向披靡,在河口大胜吐蕃军,俘虏牛羊一万多头,并顺利攻占了乌海城,只要郭待封能够及时赶到,唐军就可以乘胜追击,取得更大的胜利。但是,后援却左等右等就是不到。殊不知,郭待封带着情绪,带领后援及辎重还在数百里外慢悠悠地晃荡呢。战机稍纵即逝,此时的论钦陵也没有闲着,他也没有认输,调集了2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了乌海。

历史事件似乎总带有偶然性,也富有戏剧性,论钦陵本来是直奔乌海来的,可郭待封这一慢却摊上了倒霉事。公元670年8月17日,郭待封与论钦陵的20万吐蕃军距离乌海城不远处的野外相遇了。郭待封扔下了所有军粮和全部辎重只身逃跑,主帅一逃跑,唐军干脆是溃不成军,他所带领的唐军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听说之后,一声长叹,只好率军冲破了敌军的重重阻挠撤回了大非川。

但是,论钦陵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得理不饶人,调集了40万大军直扑大非咱,5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根据史书记载,之后薛仁贵碍于形势,只得与吐蕃议和,这才率领残军败将返回大唐。面对如此大败,唐高宗李治大怒,准备杀了二人以谢天下。但在大臣们的求情下,也考虑到薛仁贵是难得的将才,以及往日的军功,这才网开一面,将一干人等革职了事。不过薛仁贵并没有等太久,一年之后,他就被再次起用,杀向了另外一个战场。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假使郭待封及时赶到,即使唐军在人数上不点优势,还可以固守乌海,修整待机而动。依薛仁贵的才干,吐蕃军也占不到便宜,至少唐军不会大败而归的。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薛仁惜败,失去了又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

参考:《新唐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