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红一军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军团之一,因为和毛委员的特殊关系,尤为让世人看重,许多人也以双红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的资历而自豪,在开国上将中,出自双红一的干部就有十几人。

长征前夕,军委对中央苏区的野战部队进行整编,充实了团级建制,压缩了师级番号。红一军团在整编后一共有三个师,分别是红一师、红二师和由少共国际师改编的红十五师。共有六名师首长(师长和政委各三名)。

这六名师首长也是当时我党我军中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才能特别突出的人物,其实各个都能独当一面。建国后授衔说明了这一点,在1955年授衔时,这六名师首长有五人获得了上将军衔,还有一人本该也应授上将军衔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落得悲剧结局。

来看看这六名师首长是谁:

红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

李聚奎其实出身于彭总的红五军,从红5军班长一直干到大队长(营长),1930年1月,赣西南游击队和赣南红军组成红6军,李聚奎调任该军第3纵队纵队长。1930年6月,红6军归红一军团建制并改称红3军,李聚奎正式加入红一军团,历任红9师27团团长、红8师师长、红7师师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李聚奎指挥组织全师穿插包抄,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生俘敌师长李明。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李聚奎就在福建建宁西北的三甲嶂以红一师一团力战中央军3个师。受到军部表扬。

长征时,李聚奎率红一师参加了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战斗,名震全军。大渡河十七勇士就是出自红一团。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31军、红9军参谋长。西路军失败,李聚奎孤身一人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回到了延安。

抗战时期任129师386旅参谋长、山西决死队第1纵队副司令员、太岳军区第1旅旅长兼太岳军区岳北军分区司令员。指挥了著名的沁源围困战。抗战胜利后远赴东北。任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等职,按上将军衔的资历上看,李聚奎是完全够格授予上将的。

赖传珠,1910年4月出生于江西赣县,年轻时考入赣南中学,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进步活动。1927年4月加入我党。 1928年举行赣县大埠农民武装暴动。红4军成立后任第11师31团连党代表、三十一团政委、红五军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等职,长征前奉调红一军团,出任红一师政治委员。抗战期间,赖传珠调任新四军,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长、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等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赖传珠再任新四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赖传珠远赴东北,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野6纵队政治委员、43军政治委员等职。1949年4月出任15兵团政委,1950年4月横渡琼州海峡,成功解放海南岛,1950年10月任总政治部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从资历和任职条件来说,作为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赖传珠授上将军衔是完全够格的。

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

唯一一位建国后没授军衔的就是陈光,此人的人生经历非常可惜。

陈光,1905年2月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0岁入栗源小学读书,14岁因家贫失学务农。1927年12月加入我党,参加了湘南暴动。后随部上井冈山,任红四军第二十九团第一营第三连连长,红二十九团士兵们想集体出走湘南,陈光苦劝无效,并未跟随,而是留在了井冈山坚持斗争,得到了毛委员和朱总司令的赏识,加上陈光别人作战勇猛,多次救了林军团长等上级,因此提拔很快。到长征前夕已经红二师师长了。

1934年10月14日夜,陈光率红二师参加长征,一路披荆斩棘,抢关夺隘,累建奇功,二师底下的红四团和红六团经常作为全军先锋使用。到达陕北后,恢复红一军团番号,陈光调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并担任主攻任务。1938年3月代理一一五师师长。率一一五师从山西向山东进军。

在山东,陈光遭遇了人生第一个挫折。1939年5月,115师师直和343旅被日伪军包围,八路军虽然在激战一天后成功突围,但事后部分人指责陈光指挥不力。

之后,陈光指挥了梁山歼灭战,以三个营全歼日军两个中队,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又指挥了白彦战斗、南大顶战斗,打开了鲁南新局面。

但陈光又碰到第二个挫折,山东分局成立后,陈光被安排分管财经,离开了军队。1943年10月派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抗战胜利后,陈光奉调东北,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攻克长春,全歼伪满“铁石部队”2万余人。调任第六纵队司令员。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陈光任副司令。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1950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

这次,陈光又经历了人生第三次挫折,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严厉处分,一时想不开,含恨而终。成为红一军团唯一没有授上将军衔的师首长。

政委刘亚楼,大家都很熟悉了。原名刘振东,1910年4月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是六名师首长中唯一一名非湖南人。年轻时念到中学,因家境贫寒辍学,到小学任教。受大革命思潮影响入党,并改名刘亚楼,意思是跟着我党干,更上一层楼。

1929年9月参加红军,在闽西游击队任班长、排长,后编入闽西人组成的红12军任连长、营长兼政治委员、第12师35团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中,刘亚楼与师长陈光率部担任前卫,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抗战爆发后,刘亚楼任抗大教育长,还被组织上派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本打算和李天佑等人从外蒙古回国,但受阻于乌兰巴托。刘亚楼凭借出色的俄语加入了苏军,并参加了卫国战争,因功授予少校军衔。解放战争时期,刘亚楼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为培养东野自己的参谋人才不遗余力,经过两三年煅炼,全军公认四野的参谋的业务能力最高。并协助101组织实施了各大战役。

1949年1月,刘亚楼指挥5个军向天津发起攻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13万人,俘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率部进军中南。 建国之后出任空军司令员,受命组建人民空军。在刘亚楼呕心沥血下,年轻的人民空军很快能在朝鲜和美军空军扳手腕。

从资历和任职条件来看,授予刘亚楼上将军衔是完全够格的,相信也没有什么争议。

最后说说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萧华。

彭绍辉是我军两名独臂上将之一(另一名是贺炳炎),1906年9月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是主席的同乡。马日事变”后参加了十万农军围攻长沙的斗争。失败后辗转加入彭老总部下当兵,参加了平江起义。由于表现勇猛,在同样具有敢打敢拼风格的彭老总部队里提拔很快,到地四次反围剿前,彭少辉已经是红三军团一师师长了。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彭绍辉率红1师进攻草台岗霹雳山战斗,并带头冲锋,结果左臂连中两弹,臂骨被击碎,因伤势严重,做了3次手术都没成功,最后只得截去左臂。

在住院期间,彭绍辉一面学习马列著作,一面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独臂打绑腿、骑马等军事动作,很快适应了战斗生活。出院后调任兴国模范师师长。长征前夕出任第15师(少共国际师)师长。

彭绍辉对少共国际师立下了三可耻的军规:一是打仗怕死最可耻,二是开小差最可耻,三是违反群众纪律最可耻。

长征中,红十五师由于减员严重,被取消番号,彭绍辉出任红1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红3军团教导营营长。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彭绍辉交流到四方面军中任第30军参谋长。因反对的分裂活动险些送命,后被调到红军大学任上级政治科科长兼军事教员。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被张主席踢出了四方面军,到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任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绍辉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处处长兼教导团团长、新编第358旅旅长、独立第2旅旅长、晋西北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在晋西北坚持斗争,多次粉碎日军扫荡。

解放战争后,彭绍辉任吕梁军区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7军军长等职。

1949年6月,彭绍辉挥师西进,在固关镇全歼马家军王牌——骑兵第14旅,解放天水。尔后转战陕南、陇南和川北地区,配合第18兵团牵制秦岭地区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 建国后南下四川剿匪。1952年后出任任西北军区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等职,从资历和战功来说,授予上将军衔是合适的。

政委萧华,是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上将,时年39岁。

萧华,1916年1月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江西省兴国县。父母都是我党在兴国县的早期党员、大革命干部,家里很早就是地下交通站,在父母影响下,萧华上小学时就为地下党组织送信,1928年参加了著名的兴国暴动,1929年12月被推选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主席来兴国调研,看到兴国县团委发展如此迅猛,不由得对萧华的组织才能竖起了大拇指,直接调到红四军军委,任青年委员,负责红四军团建工作。

萧华在红四军仅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将团支部设在连上的任务。

见人才难得,主席不仅亲自发展他入党,还将其推荐到政工系统,从此萧华就与军队政工工作结缘。红军时期先后任红四军特务营三连政委、特务营政委、红十师三十团政委。

1933年夏,中央苏区掀起扩红高潮,组建起“少共国际师”,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师政委,创下了最年轻红军师政委的记录。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萧华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二师政治委员。亲自指挥了抢渡乌江战斗。1935年6月后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一师政委、二师政委、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抗战爆发后,萧华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与旅长陈光一起指挥了广阳、义棠镇、午城、井沟等战斗。1938年6月,343旅挺进山东,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深入敌后的冀鲁平原,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冀鲁联防”。1939年11月后,萧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员、萧华任第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 。

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华奉命随罗荣桓进入东北,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南满分局副书记。在坚持南满根据地问题上,率先支持陈书记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积极协助萧劲光,指挥四次保卫临江的作战,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态势 。1948年5月,萧华改任为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委。下旬参加了指挥解放长春的战斗。长春解放后的第三天,萧华和萧劲光又奉命率部日夜兼程南下,参加沈阳外围作战。

1949年3月,萧华任13兵团政治委员,建国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从资历和任职条件来看,授予萧华上将军衔是合适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