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万历十五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活着的祖宗。一个人如何从活着变成死了的,从一个活人变成了一个死人。

万历只要与文官相处,就会面临文官集团的压力。就像水里的一条鱼,只要向前游泳,就会面临水的阻力。

他在申时行80岁时,对他表示了慰问,赠送的一些礼物。申时行在那个感谢的奏折中说,为什么你还是这种不合作态度?

万历看完之后感觉茫然,但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这么多人都劝导他行动工作,而不是罢工,那他为什么不做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有答案了。

文官的顶流

回到申时行的角度,他活到80岁,在他晚年回顾一生的时光,觉得无愧于心,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属于诚意,至于成败都是天意。

他的一生秉持折衷调济的手段,调整文官集团和皇帝的关系。有人说张居正虽刚愎自用,但有些成就,而申时行就是一张白纸,就什么成就都没有。

申时行任首辅8年,最大的功绩应该是治理黄河。他是用了一个优秀的治理黄河的高手。

他有一个非常擅长的工作叫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听着就感觉很不靠谱,事情怎么可能随着时间,自然变好。

在我的认知里,一件事情发生,如果不去管它,等之后再来处理,那会让事情更糟。因为延迟,原本有,可以把握住的机会,都不复存在了。

这里最大的一个隐患,就是放纵了白山黑水间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诞生了,一个人叫做努尔哈赤,若干年后他的庙号是清太祖。

然后是立储问题。其实申时行早就预见到,皇帝可能会罢工。但没想到,这会发生。

还有就是最初锦衣卫设立,是非常厉害的,跟文官集团的斗争中去,处于绝对的上风地位,但现在在万历年间的锦衣卫,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厉害了。

申时行在晚年回忆里写,他错过了万历皇帝积极政事的那一段时间。很后悔,因为感觉那个时期皇帝充分展现了他的诚意,所以错过了实现“万历之治”的机会。

看着就感觉挺荒唐,真正的盛世不是出于一个或两个人的诚意和行动。而是从根本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从饥饿变成温饱,从温饱变成小康,这才是盛世的征兆。

如果这个条件达不到,朝廷文官再怎么努力也是尸位素餐。就像现代衡量国家财富和能力的标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经济发展水平。

就是大家会不会饿肚子,大家的消费中有多少钱是生活必须的吃喝衣食住行这些,有多少是其他的消费?

活着的祖宗

皇帝的诚意,只能参加各种通过参加各种仪式和儒家课程,展示一下。这就像飘浮的空中楼阁,不解决具体问题。就这样把一个人的热情精力和诚意空耗下去。

我想到了跟他同样的悲剧《骆驼祥子》。同样就是一个热情有活力的人,经过一段世事之后,变成了麻木无助惫懒的,就像被抽取的灵魂。

为什么万历这么消极呢?答案:这是一种典型的习得性无助。他很少遇到真正满足自己自恋的事,好像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一次大旱的求雨,也是一个月之后才下。

其他所有的愿望,比如操练兵马、选喜欢的孩子作为继承人、文官的仁义道德哲学。让他对文官的信任完全幻灭,臣子们在用各种方式阳奉阴违,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书中应用了另外一个词,我也很赞同,叫做精神上的活埋。一个20岁的人,张居正不让他练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他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活着的祖宗。

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很神奇的一句话说得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怎么把一个人从精神上阉割掉呢?我忽然想到了写《人间失格》的太宰治。他和万历皇帝,在某种程度上有共同点。

比如同样看清事实,看到了许多人背后的一面。足够聪明机灵,探查人心。而且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行为,对于事件真正的影响微乎其微。

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重复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找不到自己存在感。于是在精神上放弃抵抗,或者自杀或活埋。

这么聪明敏锐智慧的人,太抑郁了,以至于承认现实,放弃抵抗。但实际上,人完全不可控和完全可控的界限,没有那么清楚。

积极行动,还是有可能的。虽然我说这话也有点心虚,但是除了这样,好像没有其他更好的策略。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