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代风口的安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新作为?我认为要在“强化三种意识,补齐三块短板”上下足功夫:

第一,要强化忧患意识,尽快补齐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的短板。

安徽融入长三角,好似中国当年加入WTO,必然给安徽的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东风,也必然给安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融入初期会有强烈的阵痛,甚至对有些产业、行业和企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这一点也不容我们忽视。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审慎稳妥的政策保护那些在一体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又是当下安徽不可或缺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如当年,我们一方面拚命要求加入WTO,但同时又通过艰难的谈判来争取对国内弱势的农业、金融及汽车产业给予一种特别的保护政策,允许农业享受黄箱政策等。综观当前安徽上下都沉浸在融入长三角的狂欢之中,极力渲染长三角一体化的好处与优势,很少有人提到这一点。我认为这有点不正常。把安徽与苏浙沪作个对比,不难发现,我们的发展是跟随型的,绝大多数产业、行业和企业是先由苏浙沪起步、创办与发起,我们只不过是在后面模仿和跟进的。从时间上看,人家产业、行业或企业可能先我发展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从实力上看,人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完成了原始积累,现在可能是顶天立地的巨无霸,而我们因为起步迟,可能还是蹒跚学步的小毛孩;从层次上看,人家企业现在可能已经转型升级进入2.0、3.0时代,而我们还是原始版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三角一体化,也就意味着安徽与苏浙沪在同一平台上竞争,没有任何特殊的保护措施和政策。这不等于让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和一个健壮的成年人同台打拳击赛。其结果不言而喻。因此,我认为安徽的决策层应该要有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一定要在融入初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补齐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这块短板上,采取得力措施和对策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地减轻这种一体化的阵痛带来的冲击,安全、平稳地融入长三角,尽享一体化的红利。

第二,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补齐营商环境不优的短板。

近些年,安徽上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有所增强,虽然没有过去那种吃拿卡要的现象,但办事效率低下,办事流程过多周期过长等服务对象不满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比苏浙沪的办事高效便捷,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政策差不多但效果不一样。在政策方面,我们强调有,人家则强调有用。比如说,市政务中心设立了一个苏浙沪涉诉窗口,我的律师朋友到窗口询问,怎么办理。窗口工作人员说,流程没出来,暂时不受理。还比如说 为企业出台的“四送一服”,其初衷应该说是不错的,但在管用有效和落实执行方面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在企业调研时就发现,仅在我们郊区这片狭小的土地上,企业数量并不多,尽管区有关部门也有服务意识,也在为企业忙的团团转,但企业根本就是无感,政策、理念、项目及生产要素根本就没有送出去。好的政策难以开花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政策是应景出台,执行环节多而复杂,根本没有可行性,落不了地生不了根。也可能是执行的人在执行时打了折扣,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第二,部门的服务热情不一样。总体来说,冷暖不一,内外有别。经济部门服务意识强一些,服务主动些,热情些;其它部门则有明显的区别;对熟悉的人服务主动些,热情些,对不认识的人则公事公办,缺乏温情和热情,有的甚至是不友好。在苏浙沪,“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本地形象”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实际上,我们说的融入长三角,关键要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上“融入”,把营商环境不优的短板补上。因此安徽要强化对标意识,学习、借鉴、吸收好经验好做法,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营商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要把“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本地形象”的理念,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第三,要强化创新意识,切实补齐发展动力不足的短板。

安徽是一个内陆省份,文化底蕴深厚。弊利相随,这个优势也必然有他的负面,思想因循守旧,创新突破不足。勿庸讳言,安徽的人安徽的企业或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个缺点。但对原本就先天不足的安徽要融入长三角,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要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抓手,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和常态化联络机制,探索规划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共同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依托合肥高校云集的优势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坚持下好创新棋,突出原始创新、把握科技竞争主动权,突出产业创新,突出制度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敢想敢做,敢闯敢试,把安徽打造成创新活跃强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区。

总之,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安全、平稳地融入长三角,才能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才能继续追赶前行,才能实现六千万江淮儿女的梦想。

作者:潘百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