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盛德敏,现居住在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作为一个农村人,我已逐渐适应城市的幸福生活,但依然忘不掉曾经的穷苦日子。

就在三年前,我家还住在修文县久长街道永杨村,全家6口人挤在破烂不堪的老房子里,很是拥挤。由于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大雨,家里都会闹的非常狼狈,条件十分恼火。

那个时候,家里的收入状况很糟糕,全靠种地,就算年成好,也只能勉强够生活。由于娃娃上学读书要用钱,我老公不得不出门打工,但是他没什么专长和技能,只能到处打点零工,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做工就是有一天没一天的,收入极不稳定,家里一贫如洗的面貌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2017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让我们家从大山搬到了县城。全家6口人分得了一个很宽敞的大房子,搬迁房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让我们很舒心的搬了进来,世代为农的我们开始了城市生活。

从新开始、从零开始,城里新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和陌生,也是那么的不容易。

搬进城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难。我们所在的龙潭社区居民,总共有387户1450人,全部都是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刚搬进来时,年纪轻、有文化的人很快就能找到工作,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一筹莫展,大家都很迷茫。在农村做庄家好歹有口饭吃,在城里感觉什么都做不了,也没有企业要我们,很多人都是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

好在2019年初,我们社区引进了一家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了一个扶贫车间,专为像我们这样的没有一技之长的搬迁群众解决就业,吸纳了50多位乡亲在这里上班。

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做加工易拉罐盒盖的手工活,简单易学会,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妇女和稍有劳动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参与。一天8小时可以加工10余袋,每袋加工费5元,每天至少收入50元,每个月就是1000多元。

在社区,很多妇女都跟我一样,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只能靠丈夫一个人出门打工,大部分都没有收入。现在好了,家门口挣钱,政府把啥都帮我们想到了。现在三个娃娃都慢慢成家了,我们的负担也小很多。老公和我的年收入加起来有4万元以上,去年我们花5万多元买了一辆国产小轿车,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社区在帮助搬迁群众就业上的不懈努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开工的消息不胫而走,为安置点吸引来更多的关注和援助力量。一年多时间,安置点的扶贫车间从1个增长到5个,就业岗位数从50个增加到300个。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

如今,扶贫车间已成为我们这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造梦”车间,搬迁安置点也真正变成了宜居家园。大家都过上小康生活,住着政府免费供应的小洋房,社区服务中心、商店、医院等一应俱全,家门口就有公交通往县城各地,还有开放式的“幸福书院”供群众学习充电,娱乐健身设施供群众休闲放松,我们的“三感”直线提升。

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这些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农村人搬出了新天地,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