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岳飞是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在我国民间有非常高的声望,他的故事在民间老百姓之中耳熟能详。岳飞和他率领的岳家军为了抗金复国复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支持,而岳飞也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历史学者们对岳飞抗金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大多都倾向于南宋朝廷的保守和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卖国求荣,却很少涉及到主战派的内容。实际上在南宋主战派内部,岳飞得到的支持也不太多。尤其是主战派的宰相张浚,竟然联合秦桧上书赵构,破坏了岳飞北伐的大计。

岳飞作为南宋主战派最坚定的北伐抗金者,一直都在做着北伐的准备工作,成为南宋抗金战争的典范。与他站在对立面的主和派自然是强烈反对的,尤其是秦桧拜相之后更是用各种手段阻挠北伐计划的实施,使得岳飞至死也没有完成这个大计。以常理而论,当主和派在破坏抗金大计的时候,主战派大臣应该站出来阻止,力推计划的实施,可事情并非如此。实际上当赵构看到了复国的希望,力推岳飞为北伐大军主帅的时候,主战派的宰相张浚却跳出来阻止。在拖延战术不起作用下,他又与秦桧联合上书,最终使得赵构放弃了北伐的打算。

于是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张浚不是全力主战的么,为什么要阻止岳飞北伐呢?即便他有不同意见,为什么会与秦桧联合呢?这样的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了南宋朝廷多方面的原因。由于岳飞被杀后,秦桧销毁了不少有关岳飞的资料,再加上岳飞私下与赵构的谈话并无确切记录,所以很多疑点难以解释。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张浚在岳飞北伐的事情上持消极态度,甚至不惜与秦桧联合阻止,其原因与文彦博猜忌狄青非常相似。

张浚是南宋有名的主战派大臣,在南宋的抗金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秦桧第一次罢相后,张浚成为朝中宰相,将另一位主战宰相赵鼎排挤出朝廷后,成为了罕见的独相。秦桧第二次拜相后,张浚仍旧是朝廷首相,在军政方面有着极大的话语权。张浚一度在主战的态度上非常坚决,与赵鼎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借着战场取胜的机会将赵鼎排挤出朝廷,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北伐计划。而岳飞在平定钟相杨幺之乱期间,有人构陷岳飞,也是张浚出面力保。从这些方面看张浚与岳飞没有根本上的冲突,理论上应该同舟共济的。

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张浚成为宰相就是因为在抗金战线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张浚不是单纯的文人,在南宋文臣中以领兵打仗著名。早在苗刘之乱之间,他就联合韩世忠、张俊、吕颐浩等人平定叛乱,辅助宋高宗赵构重新登上皇位而立下大功。

在督军西北期间,他参与了富平、大散关和和尚原的大战,以军功升为检校少保和定国军节度使。后来被赵鼎推荐入朝为相,又出任过岳飞围剿钟相杨幺的都督,在文臣中以知兵而著称。在绍兴六年的抗金战役中,金兀术与伪齐刘豫联合南下,张浚驳斥赵鼎退保的策略,坚持出兵抗击,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当时金国和伪齐联合的兵力很大,对于淮西战线能否抵挡住对方的攻击,南宋朝廷上下并无确切把握。宰相赵鼎采取退保长江的策略,让张俊和杨沂中合兵剿敌,同意刘光世回撤太平,退保采石。张浚星夜返回采石,驳斥了赵鼎的保守策略,力主出兵迎敌。在淮西之战中,张浚命韩世忠据承、楚以图淮阳;命刘光世屯合肥以招北军;命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命杨沂中领精兵为后翼以佐张俊;命岳飞进屯襄阳以窥中原。最终张俊和杨沂中在藕塘关大破伪齐军队,岳飞在襄汉路击退金兀术,取得了南宋对金国少见的大胜。

这次大胜让南宋朝廷上下信心十足,赵构亲自下令开始做北伐的准备。在北伐方面,岳飞和张浚都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计划,赵构最后选定了岳飞的策略。他招岳飞回朝,君臣俩进过多次深谈,确定了北伐的策略,并决定以岳飞为主帅整军北伐。从史料中看,这是赵构最强烈的一次北伐意愿,也是对岳飞报以最大希望的一次。然而这次北伐没能成行,在准备阶段就因张浚和秦桧的上书使岳飞失去了主帅的位置,后来又激起了淮西兵变,让这次北伐以夭折而告终。主流历史观认为这是张浚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所致,其实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在岳飞和张浚当时的主要矛盾在于刘光世所部军队的主导权问题。赵构命岳飞为主帅整军北伐,按理刘光世所部的军队需要归入岳飞麾下,史称淮西合兵。可是张浚对于赵构和岳飞的这个安排并不支持,甚至阳奉阴违的反对,并采取拖延的办法避免让岳飞得到兵权。

刘光世是将门出身,手下都是来自北方的旧军宿将,一向桀骜不驯,朝廷难以指挥。南宋刚建立时,赵构要靠这些军队稳住朝廷和国家大局,便多倚重刘光世,使其成为中兴四将中第一个成为三镇节度使的将领。可刘光世虽然资历老,所部的军队数量大,但战斗力和忠诚度却非常堪忧。

这些军队实际上就是北宋时期被金国打垮的溃兵,南逃之后被刘光世收入麾下,几乎成为了刘家的私兵。由于军队的来源混杂,所以士兵良莠不齐,内部矛盾频发。这些军队在军纪方面更是涣散,经常劫掠周边的百姓,与张俊、韩世忠所部发生冲突摩擦。而刘光世本人也是贪婪好色且拥兵自重,对朝廷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所以常常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朝廷早就想把刘光世拿下,然后将这些军队分化瓦解,却一直找不到机会。在淮西大战中刘光世临战怯敌,几乎葬送了淮右重地,于是给了张浚罢免其兵权的机会。

按照岳飞和赵构商议的结果,刘光世被罢免后,刘光世的旧部需要加入岳飞麾下,由岳飞整编后参与北伐作战。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岳飞和张浚产生了冲突。张浚在与岳飞商量时提出了其他的人选,比如自己的心腹吕祉、抗金将领张俊、杨沂中,但都被岳飞一一驳斥,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第二天岳飞便上书朝廷解除自己兵权,他不等朝廷回复就把军队交给张宪,然后回庐山给母亲守墓。张浚得知后大怒,派张宗元为宣抚判官,作岳飞军队的监军。然后刘光世被正式罢免兵权,旧部一分为六归张浚的都督府管辖。张浚让自己的心腹吕祉节制这些军队,以刘光世旧将王德担任提举训练诸将军马事。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张浚作为管辖都督府的宰相,对岳飞掌控兵权的扩大是持有反对态度的。他提出多个人选替代刘光世,目的阻止淮西合兵,不让刘光世旧部并入岳飞麾下。主流观点认为张浚猜忌岳飞的原因是怕出现拥兵自重,朝廷无法管理的将领。这个看法虽然有些道理,但还是比较浅薄。因为在赵构和岳飞已经达成初步计划的情况下,张浚的这些意见应该主动向赵构提出,而不是私下里和岳飞商量。在赵构已经指定岳飞为北伐主帅,并批准刘光世旧部划入岳家军名单的前提下,张浚再这样操作,明显是阳奉阴违。

防止军队大权旁落,对拥兵的将领进行掣肘和制衡,这是宰相的职责,张浚这样做并没有错。但这些事情都是公事而非私事,理应通过正常渠道向赵构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他私下去和岳飞打商量,这就有点权力寻租的味道了。如果岳飞答应了他,这些军队虽然仍旧归岳飞指挥,但免不了一个私相授受的罪名。而岳飞的意见是要将这些军队打散整编重组,这就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了,也是吕祉这种没当过兵的文官干不了的。实际上在当时的军队中,包括韩世忠、张俊等人所部,在组织训练上都是远不如岳家军的,所以才不被岳飞采纳。

从当时南宋军队的构成来看,岳家军堪称奇葩。在当时的绝大部分绝对都是采用北宋旧军队的模式,包括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等。他们的军队都是招揽北方南下的溃兵,然后经过简单的组合,按照朝廷的命令形成军队。唯独岳家军是将溃兵和义军的降兵进行了裁汰和整训,重新整编成具有战斗力的军队。所以岳家军在组织度、士气和单兵战斗力上强于其他军队,在襄汉中原战线上能与金兀术打成一比一的局势。赵构也因此选定岳飞为北伐主帅,除了张俊和韩世忠所部外,其他军队都受岳飞所节制。

而赵构的这个安排事实上是抛开了文官集团,让文官集团丧失了兵权。这种情形下,赵构可以越过宰相,直接向岳飞下命令。这种情况和宋仁宗任命狄青为枢密使非常相似,实际上是挑战了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和权利。张浚要替文官集团争权,又无法直接向赵构提出,所以私下找岳飞安插文官人选。张浚安插吕祉,本身是希望给文官集团留下掌控军队的机会,甚至为找理由剥夺岳飞兵权做准备。岳飞看穿了张浚的图谋,所以干脆以辞职不干,一走了之。他既不想插入赵构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也不想被人当提线木偶。

岳飞离开后,张浚干脆联合秦桧上书,彻底中止了岳家军淮西合兵的操作。这已经不仅仅是北伐抗金的操作,而是文官集团在打压岳飞时抛弃过往恩怨的一次联合。能让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两个宰相联合起来打压陷害,岳飞也算是独一无二了。后来在赵构的说和下,岳飞向张浚妥协,承认了都督府对刘光世旧部兵权的掌控。可惜张浚自己遇人不淑,他的心腹吕祉根本掌控不了这只军队,反而引发了王德和郦琼之间的矛盾。这场矛盾最终演变成淮西兵变,郦琼带着军队投奔金国。于是张浚获罪下野,赵构和岳飞的北伐大计就此夭折。

从这个事情的发展演变来看,这不仅仅是猜忌武将和刚愎自用的问题,张浚的私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宋朝猜忌武将是常规套路,但对岳飞这样的将领早有全面的管理模式,而是数百年以来非常管用。张浚越过合法途径,用非法的办法来打压陷害岳飞,甚至不惜抛弃旧怨和秦桧联合,可见其私心之重。

后世常常将他最为范仲淹那样的人物,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从这件事来看,他根本不是范仲淹那种无私的名臣,而是居心叵测的奸臣。他之所以站在主战派一边,是因为他没有秦桧的资源,又不愿意向秦桧低头。他抗金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甚至不是为了皇帝,只是为了文官集团和士大夫的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