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18个故事

火神庙的兴衰史作者:陈朝君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属于作者。

渝东门户有个巫山县,巫山县城有个巫峡镇,巫峡镇有条最热闹的街道叫火神庙。火神庙之庙早已名存实亡,街道外是渝东最繁华的旅游码头,又被誉之为渝东门户之门户。

巫山老县城

火神庙虽是个毫不起眼的老街,但仍令人留恋。若干年来,它和老城其它街道一样,也经过了由盛到衰,又由衰到旺的历程,直到三峡工程二期蓄水的完成才结束了它的使命。

旅游码头和街道现已沉没江底。当我离开居住了20多年的老家--巫山县巫峡镇火神庙之时,总感到有一种惆怅难舍之情。

据巫山县志(1989年版)记载,正德二年(1507年),知县唐书,正其方位,修筑石城,分东、西、南、北四门,东曰“丛秀”。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水,城塌。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赵时凤重修更城四门之名,东曰“永清”。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义军数番轮战,城墙遂毁。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朱斐然组织重修,东门名曰“太清”。咸丰十年(1860年)大水,城墙倾裂,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培修完竣。

火神庙便位居东门。

火神庙的古城门

从前,位于县城对面长江南岸的南陵山上,古柏参天,莽莽苍苍。在南陵观,有两匹山脉相挟而立,形成一条小流水沟。沟两边是白岸,太阳一照,银光闪闪。过去伐木工人伐木后,就从山顶将原木顺着山沟从上向下滑到江边。久而久之,小沟被木头磨得光滑了,木头也滑得很快,省了不少力。由于木头源源不断地从沟里流下来,宛宛转转,首尾相连,活像一条流动飞舞的木龙。人们就称这种景观为“木龙下山”。

据民间传说,有两个风水先生到处看地。一次,他们来到了“木龙下山”这个地方。一看是块宝地,赞其是“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

原来,南陵地势高峻,白天从山上看到长江,只见无数船只往返巫峡,船工们划桨摇撸,好似千人拱手叩拜木龙。夜晚,从山上看城里,只见万家灯火,好像无数盏明灯。于是他们就住下来,作进一步的考察。

两个风水先生商量在木龙下山的地方插上一根枯枝,如果第二天发现枯枝发芽了,就证实了这是一块宝地。不料,他们的话被一个姓傅的放牛娃听到了。他半夜来到插树枝的地方,把风水先生插下的枯枝拨掉了,重新插上了一根。第二天,两个风水先生一看,枯枝没有发芽,认为这并不是一块好地,就走了。

姓傅的放牛娃等到他父亲死后,就用草帘裹着父亲的尸体,埋到了“木龙下山”的山脉上。到了后来,傅家果然发达了:放牛姓的后代傅梅之当了清朝康熙年间的南察御史;梅之的儿子也作了御史;到了第三代傅恒又作了乾隆皇帝的宰相。

傅恒当了宰相后,朝府派了一个知县到巫山做县官。临走时,傅恒对他说:“巫山有我的祖坟,请你帮我照看一下。”知县也是风水先生,他到巫山一看,果然是“木龙下山”地形。他就起了歪心,想搞垮傅恒。

城内的人们早就觉得鸡不叫、狗不吠,也认为是地势的问题。有好事者请来地理先生一看,与当时的县官看法一致。不少人要求出其高招将对岸一克。地理先生说:“木龙,火治。再大的木头,都可用火毁之。”于是,修建了火神庙。一时间火神庙的香火旺盛,人气大发,庙周生意兴隆。

民国前期,老县城东岳庙、财神庙、火神庙等10条街道均为土路。民国33年8月,县长胡昭华倡修街道,成立城区建设工业局,统一规划兴建街道房屋,并改用巫山十二峰命名街道,火神庙遂更名“起云街”。

解放后,街道袭原名,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将起云街改称“东风街”。直到1981年地名普查,才恢复以巫山十二峰命名的街道名称。到1985年,县城各街道包括火神庙(即起云街)均为混凝土路面。

旧城起云街明清民居,摄于1992年4月

年轻的后生只知起云街的兴盛,很少有人知晓火神庙街就是起云街,也就是巫峡镇的二居委。其实,听老一辈人讲,火神庙也有它值得骄傲的历史。清朝末年,巫山学子考秀才是在此露天下进行,毒日当头晒得学子汗流浃背,甚是苦窘。但巫峡学子又不得不在这里参考,只有中了秀才,才能参加举人、状元的考试。 当时有一参考的周姓字伯勤的学子看在眼里,出钱买了两幢平房捐做考棚。从此,每年的参考学子在具有遮天蔽日的考棚里考得得心应手,这考棚的地址就在旧县城的火神庙。后来封建科举制取消了,此房改作居住房,分给了周家子孙。解放前夕,当时的县衙门为此还专门为周伯勤送了一块黑漆木匾,上写“济公好义”四个字。这匾一直挂在周家祖屋的正厅大梁上,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县房管所将此房改建成楼房卖给了工商行、工商联。

位于骡坪镇龙河村的周伯勤墓

火神庙虽是背街,又地处古城外,但距码头尚近,是来往客人的必经之道。有经济头脑的人就在这里建房、设铺面、安家落户,故从东门口起几乎家家都有一两个铺面。那时较有名气的如“鸿运酒楼”“宁家油榨房”“周家糖果铺”“王家旅店”等等,不胜枚举。在当时,比东门正街、十字街繁华多了。

旧城三八旅社门前的起云街,摄于1997年6月

火神庙顾名思义是火神常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房屋全是木料建造,一家不小心失火,一条街都难幸免。曾记得一九四四年的一场大火,烧红了老城半边天,有一孤老人死于那场大火。大火后的街道一片狼籍,到处是哭声、叹息声,让人惨不忍睹。为保一方平安,人们修了风火墙、安了太平缸、建了火神庙,求神保佑,但大小火灾仍接连不断。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的侵略,飞机的不断轰炸,给火神庙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炸弹频频光顾,造成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生意停业。人们再也无力重建家园,火神庙这条街逐渐萧条,成了名副其实的背街了。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巫山解放,火神庙又复苏了。各种生意陆续开张,主城内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各种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相继成立,一派繁荣景象,热闹非凡。但火神庙仍是残破的旧房、低矮的店铺,随着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造,小商、小贩下放到农村,刚开张的生意关门了,火神庙又一次冷清下来,成了纯居民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巫峡大地,冷清了多年的火神庙又开始热闹起来。特别是随着老城神女市场的建成,沿街几十家小餐馆营业了。人们说,这里要成为小吃一条街了。话音刚落,啤酒批发店、糖果店、杂货店、卖衣的、卖鞋的、卖生活日用品的四乡农民纷纷涌向火神庙,租着居民们改建的门面做起了大小生意。

旧城神女市场,摄于1998年2月

有一王姓农民,来自城郊曲尺乡,刚进城时,在宁家屋场租一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夫妻二人搭起锅灶,炒起瓜子,起早贪黑,将瓜子卖给本地过往行人及外地游客,每日收入不多,但可养家糊口。不久,其夫偷学一手补鞋手艺,一个补鞋,一个炒瓜子,同地而作,五年时间,收入数万。时逢移民迁建,他们率先在新城购得商品房一套,面积80有余,又在新城做起了服装生意,日子越过越甜,小儿子也在学校安心就读。还有一来自外地的湖北佬,一家三口暂居火神庙,购来铁锅、玉米、芝麻、白糖、香油,借来灶具,做起了玉米、芝麻糖的小本生意。相邻乡镇的小商贩都络绎不绝上门进货。由于他恪守信誉,价廉货真,深受农民亲睐。由此打出“湖北佬”的招牌,边远乡镇也纷纷来批发,生意日渐红火,效益颇丰。邻近几家铺面见后口谗,不时在旁边偷偷学艺,不多时火神庙街就有10多家做糖的铺面,将全县各地糖果市场全部占领。湖北佬见到巫山糖果市场兴起毫不嫉妒,还不时上门为相邻的生产者主动赐教,周围的商贩对他敬佩不已。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其实,湖北佬心里早有谋算。他已租来一个较大门面,从汉正街购进一批小百货,改行做起了服装、百货生意,货畅其流,不久,顾客盈门,湖北佬每周都去武汉进货,薄利多销,一年多时间又赚了一大把钞票。一时间,只要具备卖服装的铺面又跟着做起了服装生意。

火神庙狭窄的街道

由于神女市场蔬菜、瓜果、肉食吞吐量大增,火神庙街的人气大旺,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各种行业配套齐头并进,成了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必去的场所。特别是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学生要上学,职工要上班,鲜货要进场,垃圾要运出,商贩要摆摊。街宽不足6米,三道古城门宽不足4米,过往行人摩肩接踵、车辆欲速而不达。短短400多米的街道在上下班的人流高峰至少要六、七分钟才可穿越。21世纪初,三峡工程二期移民搬迁全面启动,火神庙居委的居民们茶余饭后无不议论和憧憬新城的美好家园、无不掂量自家的房产家什、无不留恋街坊的深情厚谊。为国家,舍小家,为支援三峡工程,大家的思想都达成了共识。在县府派出工作队员耐心细致的指导中,居民们主动配合、及时销号、提前搬迁,确保了二期移民任务顺利完成。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10多天时间,昔日的火神庙将永远淹没在茫茫江水中,后人再也没有机会目睹火神庙辉煌与萧条的真实面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