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曾用一句“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来形容他的小兄弟辛弃疾。这14个字,大概是对辛弃疾一生最准确的概括。

在南宋文坛,辛弃疾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然而做好一个文人并不是他心中所愿,沙场秋点兵才是他真正的向往。求而不得,他半生都在“醉里挑灯看剑”的日子里嗟叹。这些愁苦无奈,都被他写进了一首首经典词作中。因为所有的感受都发自肺腑,所以他的文字总是很有感染力。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是他的经典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请看全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之所以要再说一说它,就是因为很多人虽然会背,但却并不能完全理解字句的意思。诗词大会第一季中,就曾出过一道相关的题,当时难住了33人,连现场嘉宾王立群都表示不理解,这样的题为何会错。我们来看看题目:

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他想称赞的人是谁?

A.曹操和刘备 B.孙权 C.周瑜

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 B选项,题目问的并非是“曹刘”是什么人,而是辛弃疾想称赞的人。百人团的33人之所以会错,其实是没有完全理解辛弃疾这首词的意思。

这首词写于公元1205年左右,当时年过60的辛弃疾再次被启用,任镇江知府。半生被罢官,这样的年纪却被再次起用,站在镇江北固亭上的他,此时内心是感慨万千的。他有些无奈,有些茫然,但镇定下来后,他那渴望重回沙场的雄心壮志却并没有消失。

词的上阕,站在亭上的辛弃疾望着眼前的壮丽山河,想到千古兴亡事。“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一句,其实是借用杜甫《登高》中的名句,这时候他与年轻时的状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对于天下事,他有了更深的思量。

词的下阕,道出了他思量的内容,他想起了昔日的孙权。在这几句,他用了一件具体的事来抒写孙权的威武。“年少万兜鍪”指的是孙权19岁继承父兄的大业, 那时候他占着东南一角与群雄逐鹿。辛弃疾此时之所以会想到孙权年少时,正是因为他自己在沙场上最风光时,也是20岁刚出头。那时候他也曾有马上定乾坤的志向,也曾于万人敌军中勇擒叛将。

为了衬托出孙权,辛弃疾用了曹操和刘备作为陪衬,认为天下英雄里只有他们二人能与之相抗衡。理解到这儿,其实诗词大会这道题就已经能答对了。

但是这首词最有意思的,笔者认为是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其实并不是辛弃疾自己说的,而是《三国志》中记录曹操说的一句话。当年曹操与孙权对垒,对他心生敬意,说了这句话,原话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除了夸孙权外,还对刘表的儿子刘琮十分鄙夷,认为他就是一个懦弱怕事的豚犬。

辛弃疾只引用了曹操的半句后,但时人读到此句自然会想到下一句,他的讽刺目的也就达到了。如今南宋朝堂上那些懦弱主和的臣子,正是曹操嘴里的“豚犬”,而像孙权一样的大丈夫,就连敌将也会佩服。两相对比之下,让全词更添感染力。

辛弃疾这首词问世至今已有800多年了,之所以能受到后世的推崇无非3个原因:首先,从意境上来看,它感怆雄壮。虽只有短短几句,他却用了三问三答的方式,将内心的万千感慨一笔道出。其次,就是遣词上的功力,引用曹操和杜甫的名言,都是为了让词作本身更有感染力。最后,则是它的精神内核,已年过花甲的辛弃疾,仍有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式的豪情,这种家国情怀是令人动容的。

很多朋友爱背辛弃疾的词,觉得读来自带一股霸气和豪情。但对这些词的理解却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才会出现33人答错的情况。如果是这样背诗词,除了学会几个名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这道题让您来答,会错吗?欢迎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