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世界地圖,在亞歐大陸中心地帶,有一片廣袤的土地被稱作中亞。對中亞的地理範圍,一直 以來存在多種界定,大體分爲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即原蘇聯統治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亞洲中部和涵蓋伊朗東部、阿富汗、中國新疆及蒙古西部的亞洲大片區域。

上世紀九十年代,曾令世界膽顫的蘇聯轟然解體,享年69歲。隨着15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位於亞洲中部的5國也宣佈獨立出來,這就是今天的中亞五國。此後,中亞這一地理概念一般指這五個國家所在的地區。

地理上,中亞西臨裏海,東接中國,南到阿富汗,北臨俄羅斯。中亞五國由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組成。歷史上,中亞地區不僅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亞洲和歐洲各民族、各宗教及各種思想的交匯地。

中亞5國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與之相鄰的整個印度次大陸。最新數據顯示,五國總人口達到7400萬,還沒有同樣與之相鄰的伊朗一個國家多。中亞地區地貌複雜,氣候乾燥,歷史上的遊牧民族是這裏的主要居民。

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顯然最適合戰爭,身處四戰之地,中亞地區的草原騎兵彪悍勇猛,曾是當時世界強大的軍事組織,所到之處無不令對手心生畏懼,這樣的優勢一直延續了上千年,直到16世紀終結。

然而,在地理、氣候和歷史等多種因素制約下,中亞五國一直髮展緩慢。雖位於亞歐大陸中心卻長期被邊緣化,別說世界範圍,就是在亞洲也屬於國力較弱、存在感不強的國家。

上世紀末冷戰結束後,中亞地區迎來發展契機,彰顯出地緣政治優勢。九一一後的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藉助反恐名義在中亞幾個國家建立軍事基地並駐軍,首次將勢力深入亞歐大陸腹地。歷史上,中亞地區長期是沙俄及後來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人一把尖刀插入俄羅斯後背,這一舉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亞甚至歐亞大陸的格局。

資源方面,中亞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相當可觀,在世界所佔比重位居前列,被譽爲“第二個中東”。此外,哈薩克斯坦的鋅、鎢儲量居世界第一,“中亞科威特”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四位,烏茲別克斯坦的黃金儲量居世界第四。同時,中亞地區出產穀物、棉花等經濟作物,農業經濟也具有一定發展潛力。

伊斯蘭化之前,中亞地區的主要居民爲屬白種人的東伊朗人,隨着後來屬黃種人的突厥人和蒙古人“遷移”,東伊朗人和突厥人混血人種漸漸成爲這一地區的主要人種。

宗教方面,早在阿拉伯帝國興盛的7世紀中期,當時的倭馬亞王朝征服阿富汗後就向北進軍中亞內陸草原,中亞地區南部首先進入伊斯蘭化進程。如今,中亞五國的主要宗教爲伊斯蘭教,大部分穆斯林都屬於遜尼派。

在主要民族構成上,中亞五國都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各國的主體民族和俄羅斯人成爲本國的兩大主要民族。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民族構成比例,當然與沙俄和後來的蘇聯對中亞地區長期統治有關。

蘇聯時期的民族安置政策聞名於世,數百萬的人被“安置”到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有時甚至是對整個民族的遷移。僅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十年裏,高達兩百萬蘇聯各地的人口遷入中亞,其中約一百萬來到國土面積遼闊的哈薩克斯坦。

通過不斷的人口遷移,到蘇聯解體時的上世紀90年代,在中亞五國的俄羅斯人已超過一千萬。這同樣在哈薩克斯坦體現得最爲明顯,在1989年該國的人口普查中,俄羅斯人高達622萬,幾乎和該國哈薩克族人口持平。

中亞五國獨立後,雖然俄羅斯人在中亞各國所佔比例逐年下降,但人口的絕對數量並沒怎麼減少,尤其在哈薩克斯坦北部幾個州的城市,居住於此的俄羅斯人仍佔很高比例。蘇聯解體後的三十年裏,中亞五國在不斷調整民族和文化政策,由此造成所謂俄羅斯人在中亞各國的“地位問題”。現在,這不僅成爲中亞各國最頭痛的民族問題,也成爲這些國家同俄羅斯關係中最棘手的問題。相關視頻:長期邊緣化的中亞5斯坦,爲何被“俄羅斯人地位”問題所困擾?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請多指正 ;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