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其未来命运的走向。

心理学家贝克是认知疗法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决定了其自身的行为。在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环境,一方面取决于遗传。这意味着全然凭借人们的本能去理解世界,很难做到客观、全面。因此心理学家贝克提出了五大常见的认知陷阱,是在本能状态下人们普遍会犯的错误。当一个人掉进了这五大认知陷阱之后,其世界观将严重扭曲。大部分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会逐渐走出认知陷阱,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人无法客观的认知世界。

陷阱一:武断的推论

在一种缺乏证据或者证据并不足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我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地妄下结论。个体对某件事武断的推论会影响其世界观,哪怕在事后证明他们的推论是错误的,在遇到同样问题时他们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们只记住了自己认为的那个结论。对某个问题妄下结论的后果就是,他们再也没有机会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在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阻碍,有时候并不全然是外界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自己的武断、鲁莽,导致走了许多弯路,如果不及时纠正,世界观将严重扭曲。

陷阱二:过度概括化

个体在不考虑其他情况下,针对某一独立事件,对他人或者自己做出有关能力、智力或者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通俗来讲就是为了认知方面,对他人或者对自己的标签化认知。给自己或者给他人贴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可能会影响到自己或者他人的发展方向。比如,当你认为自己是内向的,那么你就会有很多事情不敢去做,不愿去做,羞于表达自己。长此以往,原本并没十分内向的你,也会因为你给自己贴的标签,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是标签改变了你,而是你对自我的认知改变了你。过度概括化、过度标签化,将会使你的世界观变得严重扭曲。

陷阱三:“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方式,将导致你的世界观严重扭曲,甚至使得你的行为走向极端。如果你喜欢黑,那么你也要学着理解和接纳白;同样的如果你喜欢白,也要学着理解和接纳黑。事物的存在方式总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不可消除,就像是白天和黑夜那样。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智成熟的人表现之一就是二分法的消解。就是说个体不再单纯地以仁慈和冷酷、具体和抽象、接受和反抗、自我和社会、适应与冲突、庄重和轻浮等方式看待世界,而是能够接纳、认同矛盾的存在。

陷阱四:夸大与贬低

对事物的认知无论是夸大还是贬低,都会导致个体产生认知偏见。当然,这种对事物的夸大和贬低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所导致的。同样一句话,有些人听了可能就无所谓,而内心敏感的人听了可能就会放在心上。敏感的人受到刺激之后,总是夸大他的影响;过于大大咧咧的人,受到刺激之后就会贬低他的影响。无论是夸大还是贬低,都不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形成认知偏见之后,就会导致世界观产生扭曲。

陷阱五:个人化

个体将外界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相关联的倾向。不管是外界发生了什么好的事情,亦或是发生了什么糟糕的事情,个体总是将原因归咎为自己。通常个体不会将好事和坏事同时归咎为自己,有些人只是将好事归咎为自己,有些人则把坏事归咎为自己。前者个体更加自信、乐观,但是也更加自以为是;后者个体更加自卑、内疚,但是也更加谨慎。个人化是个体以自我为中心认知世界的本能,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会逐渐减少这种倾向。可是如果某些人总是以个人化的方式认知世界,就会造成认知扭曲。

如何走出认知陷阱?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不管你的年龄多少,总之和自己相处了这么久,你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武断的人,那么你就应该学着每次下结论的时候更加谨慎一点。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敏感的人,当你感受到外界刺激时,你就应该学会保持放松,而不是草木皆兵的样子。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总是以二分法的方式思考,那么你就应该学会接纳事物的两面性。总而言之,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在此基础上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做到客观的认知世界了。

加强逻辑思维的学习

认知世界应该不算很难的事情,因为世界总是遵循某种规律和逻辑运行着。只要个体尽可能地减少情绪化的思维,更多的以逻辑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就能够保持客观、有序的世界观。逻辑学习需要专门的训练,逻辑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些你自以为符合逻辑的事情,其实并不符合逻辑。只有加强逻辑思维的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认知更加客观。

总而言之,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容易掉进认知陷阱中去。只要学会用理性、逻辑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就能够保持客观、有序的世界观。

作者:九霄云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