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中受到排挤的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萨利文认为,个体如果被其生活的社交圈所排斥,那么他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部分人以为不合群是自己主动的选择,其实并不是这样。基于某种心理防御机制,大部分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个体不合群其实并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受到其所生活的社交圈的排斥的结果。在一个社交圈中,大部分人都坚守某种信念。可是偏偏有人跟大家对着干,这样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排挤。受到排挤的人,由于缺乏归属感、缺乏社会支持的力量,所以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什么有人觉得不合群是主动的选择?

心理防御机制

有些人觉得不合群是主动的选择,觉得自己不屑与他们为伍。其实这是心理防御机制在作怪,个体不能融入到社交中被大家所排挤,但是没有人愿意把问题归结为自己。这无异于承认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不值得交往的朋友。所以只能把问题归结为他人,觉得错误都在他人,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而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卓尔不群的形象,好让别人觉得自己厉害。事实上他们也并非不愿合群,只不过不愿成为别人的配角而已。如果一群人都无条件奉承他,他一样会欣然接受。

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着共同目标的人走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但是由于认知、信念、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势必存在层次不一、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圈子层次低,不愿意融入进去。可是他们也无法融入更高层次的圈子,因为他们意识到自身能力不够。处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阶段,才不得已选择远离社交。由于他们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的位置,导致自己既不能融入高层次圈子,也不愿意委身在低层次圈子。长期处于挣扎、矛盾的心理之下,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长期不合群的人,面临哪些压力?

需求压力

社交的本质是满足需求,没有人可以远离社交而满足真实需求的。因此那些长期不合群的人,将面临巨大的需求压力。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会频繁跳槽、频繁搬家。他们缺乏归属感,走到哪里都好像是无根的浮萍一样,到处颠沛流离。他们缺乏情感的互动,既没有心爱的人,也没有爱自己的人。他们的情感长期处于干涸的状态,整个人变得冷漠。由于无法信任他人,所以他们很难维持一段较长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思维模式变得呆板、固执。

社会支持压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得社会支持的力量。在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自己的朋友足够多,社会支持的力量足够大,那么就不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烦心。相反,如果长期不合群,就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旦出现什么问题,都只能一个人承担。他们的容错率很低,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巨大的打击。所以他们的行为会十分的谨慎、小心,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个体很难发挥全部的创造力。

自我发展压力

个体的成长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总是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才会往更高的方向发展。一个人长期不合群,会承受巨大的自我发展压力。这将意味着,个体通过执行僵化的自我保护模式,或者完全从他人的世界中退缩出来,以此来使自己达到逃避人际关系的目的。由于个体大部分时间都在应对所谓的威胁,几乎没有时间来提升自我能力。哪怕他们一身才能,由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够使他们的才能得到赏识。他们将关系视为威胁,努力摆脱各种关系,自我发展之路会停滞不前。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学会循序渐进地处理关系

合群是本能的需求,哪怕再怎么不喜欢合群的人,如果承诺他们将成为人群中的特殊关注对象,并且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他们也会欣然融入人群中。人们都想让身边的人关注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但是想要做到这一切,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学会信任别人,只有信任别人你才能够愿意接近别人;其次要赢得他人的信任,只有别人信任你才会接受你;最后才是表达自己,告诉别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赢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关注。如果你一上来就想让人们关注你,那么你将成为大家的威胁,势必受到排挤。

学着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

关系的建立是谋求共同点,否则如果总是关注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么很难结交到朋友。能够让自己合群是成熟的开始,因为这意味着个体更少的以自我为中心,更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同世界的关系。每个人都有气质、品质、信念相似的部分,所以人们才能建立友好关系;每个人也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所以人们可以从关系中,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

总而言之,只有想办法融入到你身边的环境中去,切身地感受到自己与他们融为一体,你才会获得强大的力量,才会减少内心的压力。

作者:九霄云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