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诵《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一档育儿观察类节目名字就叫《谁知盘中餐》,每期节目,他们都会邀请二胎家庭将孩子放在乡村独自生活,以此来增强其动手能力,并进行教育反思。

最新一期节目中,两组家庭中的四个孩子构成鲜明反差,其中一对是双胞胎兄弟8岁的王泽让和王泽瑞,另一对是混血儿12岁的于书懿和8岁的于烋懿。

王泽让和王泽瑞的母亲非常宠溺这俩儿子,在参加节目时对于农村的卫生状态说了这样几句话:“没灯,这么黑,咋洗澡”、“儿子从来不会洗衣服,他只会去拿新的衣服穿“、”他们从来不会卖菜,他们觉得菜市场是臭的”,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这位母亲甚至提出退出节目的要求。

01、父母需要与孩子同步成长,否则培养出来的将是“依赖巨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遇到困难时,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观念。

双胞胎母亲的出发点可以理解,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的道路很顺利,但做法却让人无法接受。在遇到困难时,首先退缩的就是她,当她说“连电灯插座都找不到,还要自己插”时,让我们感受到明显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孩子产生“母亲都不做了,我更做不了的心态”。

双胞胎兄弟面对问题的态度与母亲如出一辙。在母亲的陪伴下,他们去捡树枝当做柴火,王泽让手碰到树枝直接哭了“这好脏啊,我受不了了!”一旁的母亲这时并不是鼓励他勇敢一点,而是说“我给你擦下手”、“我找个卫生纸给你包一下吧”。

相比之下,于书懿和于烋懿的动手能力就很强,他们并不觉得脏,同样8岁的于烋懿甚至有些生气:这两人怎么如此娇生惯养。

节目中的专家说“父母需要与孩子同步成长,不能自己先打退堂鼓”,人生道路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教育很有必要。从双胞胎母亲的言行来看,她总是给两个孩子创造最舒服的环境,在价值观上严重影响了两个孩子。

每当遇到问题时,双胞胎兄弟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先哭起来,这其实就是一种“依赖心理”,长期以往,当孩子长大之后,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变得很弱,不管是找工作、成家还是生活,都将长期依赖自己的母亲,成为我们熟知的“依赖巨婴”,所以当母亲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孩子永远不会发生改变,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警醒的。

02、环境塑造人,孩子永远比父母认为的样子要坚强

当母亲离开之后,孩子们反而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双胞胎兄弟的依赖心理依旧存在,他们选择依赖的人是12岁的于书懿,但由于和于书懿没有血缘关系,双胞胎兄弟对于书懿的每一次帮助都心怀感激,这种状态和母亲时是不同的。

在捡柴火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与第一次相同的“较弱”,反而能捡到一小堆,并且由于母亲不在,他们也没有喊过脏。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会做出改变,双胞胎兄弟的改变就显而易见。相比之下,12岁的于书懿却有了心理落差,她在捡柴火时候捡的柴火最多,也最累,因此心理有了波动和起伏。但在冷静一阶段之后,弟弟的来访彻底打开了姐姐的心结。

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弟弟的素质,在姐姐难过时,他并没有贸然敲门,而是让姐姐冷静一下,过了一会儿,在进门之前,他还很有礼貌的问了一下”我可以进来吗?”即使是亲姐弟,也保持必要的尊重,孩子的这种举动甚至比成人还要贴心,让人心生感动。

于书懿的心理调节能力很强,她并没有因为挫折影响接下来的表现,依然照顾着三位弟弟,给他们做饭,和他们玩耍、劳动,真正将他们当成朋友。这些行为都是在母亲在场时无法被察觉的,也促使了他们的快速成长。

03、所有的困难都是纸老虎,洁癖少年仅仅几天转变为“邋遢”兄弟

在第一天,双胞胎兄弟面对镜头说“我们有轻微的洁癖”,但经过几天之后,他们身处在污泥之中拔莲藕都没有丝毫的抱怨,一身的泥土都不再喊累,俨然一对“邋遢兄弟”,他们真的有洁癖吗?我觉得没有。

所谓的洁癖其实母亲宠溺的结果,他们不会洗衣服吗?忙碌一天的脏衣服自己拿脸盆去洗,在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他们不会做饭吗?看到于书懿姐姐太累了,王泽让主动承担起了做饭的责任,学习新的技能,只是因为姐姐曾经照顾他们,他们想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姐姐的关照,这其实就是人与人最基本的信任。

孩子虽小,道理却很明白,之所以之前饭来伸手、衣来伸手,原因还是在于母亲。母亲从来不认为他们具备这样的能力,更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完成,于是认为他们不能。

这档节目很有教育意义,仅仅6天时间,彻底改变了一对孩子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于孩子的影响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影响应该是对这位母亲。

如果还按照既定思维去培养孩子,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孩子可能又会走上老路。想要有优秀的孩子,父母需要先变得优秀,这种优秀并不是创造出优越的条件,而是让孩子具备在逆境中翻盘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值得所有的家长进行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