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是西汉初年的丞相,他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基业,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声誉,被后人誉为“官仙”。他在当时与“谋圣”张良并称,成为智慧的代表之一,受到很多后人的推崇。在历史传说中,体现陈平智慧的故事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智释樊哙”。

故事的起因是刘邦晚年猜忌身边大臣,就连皇后吕雉也不被信任。开国元勋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为妻,与吕氏集团来往亲密,所以也受到刘邦的猜忌。在病重的时候,刘邦派陈平前往军中处死樊哙,并让周勃夺取其兵权。然而陈平却劝说周勃放弃杀死樊哙,只将其绑缚起来等刘邦亲自发落。

史书上高度赞扬了陈平的这一做法,认为是他智慧的体现。按照主流历史圈的观点,陈平不杀樊哙是因为他惧怕吕雉。当时刘邦已经病重,吕雉开始掌握朝廷大权。刘邦派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是担心自己去世后吕雉独揽朝政,窃取刘氏的皇权,所以才将与吕氏有着姻亲关系,并且掌握兵权的樊哙杀死。可是陈平怕刘邦事后改主意,又惧怕吕雉报复,所以劝说周勃放弃了杀死樊哙的计划。事后证明陈平的选择非常正确,因为他还来不及回到京城,刘邦就去世了。后来吕雉掌权,他因保住樊哙性命而受到重用,成为汉朝丞相。

从正面逻辑来看,这种看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陈平也因此而受益。可是仔细分析,却发现里面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中最大的偶然性便是刘邦突然去世,这给吕雉控制朝政留下了很大的机会。陈平保住樊哙的性命,实际上是向吕雉示好,也因此而受到信重。可要是刘邦没有去世,而是病愈后重新掌握朝政呢?以陈平的这种做法明显是违背刘邦命令的,很可能也会被刘邦猜忌。刘邦本来就对吕氏集团起了杀心,陈平再向吕氏集团靠拢,其后果不言而喻。难道陈平就那么肯定刘邦一定会死,还是吕雉比刘邦的控制力更强?

实际上陈平不可能预测刘邦的生死,而吕雉对朝政的控制力也不可能胜过刘邦。刘邦当时年老体衰不假,多年的征战也留下了很重的病,但谁也不能说他一定会死。在陈平和周勃出发去樊哙军中前,刘邦还能为将来调兵遣将,说明他的病情还没有到病危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陈平更不可能预测刘邦身体的变化,也就无法以此作为释放樊哙的依据。以当时吕雉和吕氏集团对朝政的控制而言,还远远达不到刘邦死后的程度。当时忠于刘邦的沛县集团还主导着朝政,萧何仍旧是西汉的丞相,刘邦对朝廷的控制力依旧很强。

因此要说陈平有先见之明,提前预测了局势变化,选择向吕雉示好,这是并不确切的。以当时的局势而言,吕雉也还达不到让陈平恐惧的程度。实际上当时吕雉和吕氏集团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刘邦正在调兵遣将,准备除掉这个集团,以确保汉惠帝刘盈即位后能掌控朝廷大权。所以陈平按照刘邦的指示杀死樊哙,不会立刻遭到吕氏集团的报复。如果刘邦在临死前成功铲除吕氏集团,陈平必然是大功一件。所以如果没有刘邦突然去世的变数,陈平的选择不但对自己不利,甚至会为吕氏集团覆灭的陪葬。

既然如此,那一向以智慧著称的陈平为什么要做出如此不利的选择呢?通过分析当时的史料,可以看出陈平是处于两难的环境中,做出这种选择也是无奈之举。陈平面对的最大难题是樊哙不能杀,但刘邦却要他杀的问题。樊哙不能杀,并非因他是吕媭的丈夫,而是因为他是沛县集团的核心,也刘邦的救命恩人。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沛县屠户出身,随着刘邦东征西讨打天下。在战争过程中,樊哙堪称刘邦手下第一猛将,多次营救刘邦性命,最著名的便是鸿门宴上与项羽硬刚。刘邦起兵时得到沛县同乡大力支持,后来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集团,其中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灌婴都是核心。

西汉建立后,朝廷中派系林立,各种争权夺利的非常频繁。沛县集团永远是刘邦身后最坚定的支持者,在刘邦剿灭诸侯王,平定朝廷乱局中,立下了很多共功劳。所以刘邦很信任这个集团,把朝廷中大事都交给他们。刘邦在临终前,安排萧何、曹参、王陵依次为丞相,以周勃领兵权为太尉,便充分体现了他对沛县集团的信任。樊哙在沛县集团中地位比价特殊,他既是掌握兵权的大将,也是吕氏集团二号人物吕媭的丈夫。这种情况在战争时期并不少见,但是到了刘邦晚年却变得非常尴尬。

战争时期,沛县集团和吕氏集团联合,成为刘邦身后最坚定的盟友。因此沛县集团的子弟与吕氏子弟广泛通婚,樊哙和吕媭就是这样的情况。可到了刘邦晚年,他猜忌吕雉和吕氏集团,樊哙这样的身份就有些不讨喜。其他沛县子弟并没有樊哙那么位高权重,所以并不会被刘邦排斥。可樊哙作为沛县集团核心,朝廷掌握兵权的有数大将之一,自然是刘邦不得不警惕的对象。站在吕雉姐妹的角度,她们也想利用樊哙手中的兵权增加自己的势力,等刘邦去世后就可能借机控制朝政,甚至篡夺刘氏的皇权。

因此为了确保刘盈即位后政权顺利更迭,刘邦派陈平杀掉樊哙,也是合情合理的操作。可这个操作却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很可能造成沛县集团的内乱,动摇西汉朝廷的统治根基。樊哙毕竟是沛县集团重要人物,他身边也会有自己的亲信和军队。这些人中不只有吕氏集团的人,更多的是沛县集团自己的子弟。而沛县集团内部关系网也是盘根错节,利益关联非常复杂,所以樊哙之死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刘邦让陈平把樊哙就地处决,就是避免绑缚京城后受到沛县集团和吕氏集团的阻挠,让他没法处死樊哙。

可如果强行处死樊哙,在沛县集团和吕氏集团发觉前做成既定事实,也一定会给朝廷带来混乱,事情的善后非常麻烦。如果沛县集团因此而分裂,不但无法为后来刘盈即位提供保障,甚至可能给吕氏集团带来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刘邦让陈平就地处死樊哙,是包含这很大阴谋的。

陈平再西汉朝廷中地位特殊,是哪个派系都不靠的中立大臣,也受到刘邦信重。让陈平去处死樊哙,而兵权则归周勃掌管,到头来可以把责任都推到陈平身上。如果沛县集团和吕氏集团反对声音太大,甚至可以杀陈平以息众怒。而陈平背后没有强大派系势力支撑,被刘邦牺牲了也不存在严重后果。

陈平正是看穿了刘邦的这一阴谋,才劝说周勃中止处死樊哙的计划,改为绑缚到京城交给刘邦。陈平对当时的局势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刘邦命不久矣,却仍旧可以操纵他的生死。如果自己杀了樊哙,必然成为刘邦的牺牲品。即便刘邦不杀他,沛县集团的人也不会放过他。可夺取樊哙兵权是刘邦亲自部署的事情,他不能违背,所以就改杀为绑,留下樊哙一条性命。就算刘邦最后因沛县集团阻止而杀不了樊哙,但一时半会儿也没法公开追究陈平违令的罪名。而且他在做这个选择前和周勃进行商量,把自己和周勃绑在一起,也就让刘邦没法轻举妄动了。

即便如此,陈平也做好了被刘邦惩处的准备,只求保住自己身家性命就好。他把自己和沛县集团绑在一起,又帮了吕氏集团大忙,自保方面还是有几分把握的。结果还没等他回到京城,刘邦突然去世,他的这些布置都用不上了。而他留下樊哙性命的操作也得到了吕雉的信任,因此在吕雉执政期间,陈平成为独一无二的丞相人选。由于陈平在沛县集团和吕氏集团之间左右逢源,这也导致了王陵退出丞相后,他没有受到沛县集团的攻击,反而维持了朝政的稳定。这也为吕雉去世后,陈平联合周勃起兵除掉吕氏集团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事情的分析来看,陈平的智慧水准还是很高的,不愧于和张良并称的名家。只是他不像张良那样擅长战略布置和阳谋运用,而是对阴谋诡计有着极高明的手段。刘邦在陈平面前玩阴谋,简直就是班门弄斧,一眼就被戳穿了把戏。最高明的是他对政局的把控不在张良之下,能够在两大集团的对峙中左右逢源,做到游刃有余,反而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后世把陈平称为“官仙”,便是因为他在官场形势把握能力上的出色表现。虽然这些东西都是阴谋小道,但用在正途上也会给国家发展带来很大的助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