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了,也带走了我们的青春
67:00来自深焦DeepFocus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

前 言

最近两日,全球目光都集中在了特朗普 vs 拜登这场史无前例的美国总统大选上。在历经了特朗普四年素人政治的“摧残”,尽管日前美国疫情严重,但这场选举对于美国人民可谓是性命攸关,投票人数可能将达到了空前的1.5亿人,是112年来美国投票率最高一次的大选。

而过去两天的选情更如好莱坞大片一样,充满着翻转。尽管大选日之前,美国大多数民调都显示拜登的支持率遥遥领先,入主白宫几乎不成问题。但正如四年前一样,大选当日,民调纷纷失效,特朗普不仅固若金汤守住了他四年前的选区,甚至轻而易举拿下了弗罗里达这样重要摇摆州,并且在其他六个摇摆州几乎都占据优势。而在宾夕法尼亚州,这个拜登家乡,也被媒体视为本次大选决定胜负的摇摆州,特朗普对拜登优势一度超过10%以上。这也让特朗普在大选首日就迫不及待宣布了自己将顺利连任,开始第二个四年任期。

但由于疫情原因,今年很大一部分美国人选择了邮寄投票而非现场直接投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计票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为今年大选增加了反转可能性。相比于特朗普对疫情的放任态度,更强调疫情防护的拜登及其民主党选民显然都更倾向于采取邮寄选票。但邮寄选票开票慢,且一些州放在了最后开票,这就导致了选情在一夜之间发生了逆转。

大选第二天早上,拜登迅速在大湖区的摇摆州威斯康星和密歇根翻转特朗普,并且在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占据了上风。甚至连曾经落后10%以上的宾夕法尼亚也疯狂追赶,截止到现在,已经把差距缩小到了2.6%;而在乔治亚州,拜登也已经把差距缩小到了0.5%。

如今终于来到了最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统计显示,拜登和特朗普目前分别得票253和213。而在普选票数方面,拜登50.5%,特朗普47.9%,拜登领先2.6%。

来源:NYTimes.com

如果按照目前选情,拜登成功拿下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他将刚刚好达到270票的大选获胜票数,略微战胜现役美国总统特朗普。如果按照民主党选民乐观估计,拜登最终在宾夕法尼亚州或者乔治亚州逆转的话,他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胜利。当然,特朗普似乎早已预见了这种局面,在大选当日宣布自己获胜后,他就表示将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从4日凌晨4时起各地停止接收邮寄选票。此举无疑会把此次大选再次导向一场闹剧,进一步撕裂美国当前民意,甚至会导致下一任总统难产,挑战美国宪政体制。

预计新上任的拜登到底能给美国政治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进,社会问题是否能像其所承诺的那样被较好解决,这位新总统到底能给世界政治带来多少好的变化?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无法确定。甚至正如很多网民所调侃一样,拜登当选最尴尬地方在于,其实这场大选与他无关,投票双方只是“支持特朗普” vs “反对特朗普”。

不过无论如何,拜登最先要做的,可能还不是自己承诺过的那些事情,而是收拾一下上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留下的一个大烂摊子——他的民粹主义政治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可能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修复,其对美国建国以来确立的民主制度的损害,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重新恢复。

美国总统大选到底意味着什么?除了大选之外,美国政治到底如何运作?今天,深焦DeepFocus 邀请了11位作者,从各自的角度选择并评介了一部美国政治运作有关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有的直接关乎总统大选过程,揭露美国政客的面目,有的通过重述历史问题与今日美国政治展开对话,有的试图瓦解“白人政治”“男权政治”,试图重塑全新的“美国价值”。当然,美国复杂的民主政治运作可能很难用几部影视作品加以概括,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得到一种感觉,那就是民主大国的政治形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

快找罗杰·斯通

Get Me Roger Stone

导演: Dylan Bank / Daniel DiMauro

编剧: Dylan Bank / Daniel DiMauro

主演:罗杰·斯通 / 唐纳德·特朗普 / Paul Manafort / 杰弗里·图宾 / 塔克·卡尔森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2017-05-12(美国)

片长: 92分钟

文/苏

我想了半天怎么描述罗杰·斯通。专业做竞选的人多半都有市场营销的潜质——自己负责的政治家就像是手上的商品,揉揉捏捏成选民买账的样子。说罗杰·斯通是个推销员难免把他降低到一般政治咨询人士的水准。他应该是一个爆款导演:不仅因为他年幼的时候就参透政治就像是演戏的道理,还因为他几十年从业的口碑和水准使他对作品有说一不二的主导权。以他最出名的一场戏来说,从挑选剧本(国家主义和民粹运动兴起)到物色演员(特朗普),再到现场指导(核心思想竞选策略)甚至后期制作(路演站台),起承转合他一手包办,保证从头到尾毫不无聊。

从尼克松、里根,2000年小布什戈尔在弗罗里达州的计票风波,最后到特朗普的雄起,“赢”得叫座已经不能满足罗杰斯通的野心,制造出百年难遇的现象和现象级演员才能够实现他权力欲和智商上的满足。罗杰斯通挑选特朗普也不只是因为他有极强的故事性和成角儿的天赋,还因为他们共享一个准则:坏宣传好过没宣传,被人厌恶才证明你有被历史记住的资本。

《快找罗杰·斯通》 剧照

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明知制作团队很可能不怀好意的情况下仍然接受了《快找罗杰·斯通》这部纪录片的采访。该片不管台本剪辑制作都十分到位,但是估计没有观众会关注这些,因为罗杰斯通本人的人格魅力抢走了观众全部的注意力。大部分人通过观看《纸牌屋》等美剧了解到政治里的谎言和政治家对丑闻曝光的恐惧,故而能把阴影里的事情放到台面上坦坦荡荡地讲得人总是会惹得四座皆惊。其实罗杰斯通把他的偶像尼克松纹在背上的时候就有了“百折不挠“的决心。当一个人过了自己心理上的阻碍,外界的批评反对就再也不能对他产生影响。罗杰斯通的批评者左派右派皆有,他们之于罗杰斯通就如同学院派影评家之于爆款烂片导演:不追求作品质量,为了上座率毫无原则。罗杰斯通也在片子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多数(majority)就是他从1964年一直信奉的原则。

罗杰·斯通的政治直觉启蒙于1964年。当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林登约翰逊在竞选前期放出了一个政治广告,广告的内容是一个美国小女孩天真地吹着雏菊,一瞬间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和升起蘑菇云让一切美好化为灰烬。这则有名的“雏菊广告”隐射了政敌巴里戈德华特是个核弹狂人。在那个冷战阴云密布的时代,核弹总是能触碰到美国人民心中隐藏的恐惧,故而戈德华特百口莫辩最后输掉了大选。

实际上他并不是在对苏战略上激进的鹰派人物,但没有人在意一个失败者的真相。再早四年,肯尼迪和尼克松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场电视政治辩论:尼克松因前一天身体不适在台上冷汗直冒,而肯尼迪英姿飒爽表现得落落大方,对比反差使得人们心中的天平逐渐倾向了后者。美国政治的戏剧性早在电视媒体出现之初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肤浅的视觉听觉刺激以及情绪上心理上的引导是走向胜利最有用的手段。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这种戏剧性逐渐走向失控。我一直深信罗杰斯通就像他的作品特朗普一样是一个现象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人心人性之中。

丑闻

Scandal

导演: 保罗·麦圭根

编剧: 珊达·莱梅斯

主演:凯丽·华盛顿 / 亨利·伊安·库斯克 / 哥伦布·绍特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12-04-05(美国)

集数:7

单集片长: 44分钟

文/XC

挖竞选对手的黑料无疑是近几届美国大选时期各个竞选人的打击对手重要策略之一,四年前的希拉里“邮件门”事件使特朗普成功地获得了大选的胜利,描绘竞选人和总统团队如何利用媒体公众舆论掩盖丑闻也成为了政治性影视作品的一大卖点。《丑闻》(Scandal)则根据Judy Smith真人真事改编,揭露了一个危机公关团队如何帮助总统等政治领袖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控制舆论导向、并化解丑闻危机。

《丑闻 第一季》 剧照

《丑闻》采取了传统悬疑剧的结构,但难得的是主角一位黑人女性,并且在剧中充分展现了她的领导力和才干。种族问题是美国不可避免且意义重大的社会和政治话题,少数族裔似乎与政治无缘,然而奥巴马夫妇的成功确实让在美黑人备受鼓舞,12年的《丑闻》也让黑人女性作为成功政治人士的代表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达到了激励黑人女性的参政和成为领袖的目的。不过剧中极具争议的一点是主角Olivia与总统(白人)有私情,她在帮助政治遮盖丑闻的同时也要竭力掩盖自己创造出的一桩丑闻。

然而她无论是在工作、情感、性别、还是种族方面,依旧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压迫和弱势的一方,引来不少批判但也确实十分现实。奥巴马退任、希拉里输了16年的大选后,少数族裔和女性政治家依旧极少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剧中的Olivia一直挣扎,却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更无法为与她产生共鸣的观众提供一线希望和一条可能的出路。

韦纳

Weiner

导演: 乔希·克里格曼 / 埃莉丝·斯坦伯格

编剧: 乔希·克里格曼 / 埃莉丝·斯坦伯格

主演: 修玛·阿贝丁 / 阿米特·巴戈 / 亚当·S·鲍尔托 / 比尔·克林顿 / 史蒂芬·寇贝尔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01-24(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96分钟

文/小宇

出品自2016年《韦纳》制作团队都没想到这片会成为希拉里闹剧前戏一部分。小希拉里翻车确实警示作用,可惜依旧没能挡住希拉里持续翻车。随着接连PR失败,犹如影片一样,暴露政治人丑恶面容和伪善宣传背后的政治意图。驴象之争,只有谁更丑恶,没有谁真心为整个美国大局服务。媒体过分渗透也在暗示美国政治媒体操控舆论和导向上的能力。

《韦纳》 剧照

本该是拍摄韦纳政治业绩浓墨重彩之笔,没想到这次重启却又因同样戏码得到更深层污点,成为韦纳一生点睛之笔。这些让韦纳那些政宣内容变得轻薄,渗透着谁关心他宣扬内容的嬉笑效果。修玛·阿贝丁屡次暴露她内心真实心态被制作团队捕捉太多,犹如《傲骨贤妻》现实版再现,甚至比电视剧更为糟糕,更为真实。可惜,站在现在回望过去,这些团体依然重复且循环着,不知道发展到什么地步,也不知道还要反复持续多久。韦纳的失败更像是个体的失败,他并没有唤醒政党的反思,反倒是政党组织者们不断持续上演闹剧,给未来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今年笔者还看了日本纪录片大导原一男的作品《令和一揆》,其中的情况也与之类似。不过原一男没有把控好他与拍摄者之间关系,拍摄内容老是被他们所引导,且素材组合过于累赘。当然,这两部放在今年看大选,都是诱发更深层反思的。

林肯

Lincoln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托尼·库什纳 / 多丽丝·肯斯·古德温

主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 / 莎莉·菲尔德 / 大卫·斯特雷泽恩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2012-11-16(美国)

片长: 150分钟

文/彭若愚

人物传记片,尤其是政治人物的传记往往不是流于琐碎、冗长、平整的保守叙述,便会沦为带有戏说、新谈、秘史性质的颠覆性改编。这当中不仅有人物资料与历史素材卷帙浩繁,难以为影像所统摄的客观原因存在,亦有导演要么无力驾驭,要么自我设限,故而试图维稳或投机的心态在作祟。斯皮尔伯格的《林肯》则讨巧的选择了林肯生命中最后四个月的时光,通过事件以打开人物。影片没有率尔操觚地利用既有的评价去定义林肯,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处境(结束战争与通过法案),从而借由展示对白与行动来呈露角色的主要特质。所以当那句“19世纪最伟大的法案,由美国最纯洁的人,用教唆和贿赂通过的。”台词出现时,是毫无阻滞行云流水般自然的概括,而非刻意点题的口号。

《林肯》 剧照

此外,作为一部具备政治类型元素的电影,《林肯》也并未停留在炫示各种利益交换尔虞我诈的权力博弈这一层面。它切实地观照到了政治性的问题,民权、人权、种族、阶层,这是片中人物为之激辩,不懈斗争的主要矛盾。影片没有站在后世者的立场颂扬前人预见性的英明,只纯粹表现了人物处理政治问题时不计后果的大胆尝试,充满勇气的果敢瞻瞩。尽管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整体把控上的竭力克制仍有自缚手足,贪求规整之嫌,但也无碍本片葆有其在一众政治人物传记片中的“典范”价值。

美国夫人

Mrs. America

导演: 安娜·波顿 / 瑞安·弗雷克 / 阿马·阿桑特 / 劳瑞·德·克莱蒙特-托奈尔 / 加妮克扎·布拉沃

编剧: 达维·沃勒 / 约书亚·艾伦·格里菲斯 / 米迦·施拉夫 / 塔尼娅·巴菲尔德 / 莎伦·霍夫曼 / 布·基勒布鲁 / 艾普·谢

主演: 凯特·布兰切特 / 罗丝·伯恩 / 莎拉·保罗森 / 玛格·马丁戴尔 / 乌佐·阿杜巴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20-04-15(美国)

集数: 9

单集片长: 46分钟

文/张无慢

根据剧集介绍,讲述的是“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的故事。如火如荼的运动是一个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形象,以致于围绕在它周遭的逻辑链条常常因为这种形象性而与其自身脱钩。但是本剧在重新赋予历史一种戏剧性的结构、因而也就是一种观点明确的“阐释”的同时,也把某种文献的多样性、复杂性作为这种阐释观点中的一环。因而在主线剧情所展现出的各方人士的政治活动之中(包括施拉夫利领导的运动、其本人参选议员,以及第二波女性主义者为了实现法案修订在总统竞选中不同形式的参与),我们看到剧集在女权运动的周遭建立起一组关联清晰,调理通顺,而又不至于失之复杂、流于粗暴的逻辑链条:运动的目的并非运动自身,而是一方面向日常生活、一方面向国家法律的内化。

《美国夫人》 剧照

在这种意义上,它本身作为某种“运动”也是成功的,一方面具备着某些在伦理风险中徘徊的戏剧性与煽动性,一方面又不是仅仅呈现出一派熙熙攘攘、烈火熊熊的简单形象,而是呈现其背后的因果,呈现出其作为人文情感、作为常识、作为每个人的生活时如此引发认同与共鸣,因此它的必然性也自然得到论证的面貌。

华盛顿邮报

The Post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丽兹·汉娜 / 乔希·辛格

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汤姆·汉克斯 / 莎拉·保罗森 / 鲍勃·奥登科克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1-12(美国)

片长: 116分钟

文/清酱

1964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一面在竞选中对人民许诺和平的愿景,一面在缅甸、老挝和北越南扩大战事。1971年,在《纽约时报》曝光越战相关的“五角大楼文件”并受到联邦法院警告后,正寄希望于上市以缓解经营困境的《华盛顿邮报》顶住重重压力,取得文件并发布独家报道。

2017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华盛顿邮报》(The Post)将这段历史重演。在紧凑的叙事和流畅的镜头下,梅姨饰演的报社总裁经历了从董事会上的露怯到穿着金色睡袍回绝资本的觉醒,从保全家族企业的防卫姿态到履行报社社会责任的背水一击,向在她身后战斗的主编和记者们宣告“出版”的号令。随后15家报社的一致跟进和最高法院“新闻为民不为权”的评论,仿佛定义了政治的另一副面貌。

《华盛顿邮报》 剧照

半个世纪前纸媒面对公权力的团结在后浪翻涌的电视和网络时代似乎难以再现。2020年,总统候选人又许诺了美国人民什么?在喧嚣的左右媒体和社交媒体中,我们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是否预示或佐证了如今这番大选局面?

“捍卫出版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出版。”这是激动人心的,也是艰苦卓绝的。以及,为女性不必再在严肃话题出场时离席,干杯。

总统班底

All the President's Men

导演:艾伦·J·帕库拉

编剧: 威廉姆·高德曼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雷德福 / 杰克·瓦尔登 / 马丁·鲍尔萨姆 / 哈尔·霍尔布鲁克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76-04-09

片长: 138 分钟 / Spain: 125 分钟(TV version)

文/Yiwen

可以说《总统班底》是一部新闻学入学生必看影片,也是一部揭露美国执政党派中心权力角逐的政治电影。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牵引出的水门事件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内因遭弹劾引咎辞职的总统。水门事件也成为美国政治历史上的惊天丑闻。拍摄于1976年,《总统班底》一时间成为时下备受热议的叫座片,不仅获得奥斯卡八项提名,并一举拿下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四座大奖, 一定程度上不但表达了文化界对此次政治事件中新闻媒体角色的肯定,也开启了奥斯卡为政治议题发声之路。

《总统班底》 剧照

根据水门事件揭发人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所写的同名自传改编,影片由五名潜入水门大厦行窃的盗贼被捕展开,一起原本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却在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的敏锐追查下,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矛头剑指总统尼克松——这不是简单的行窃案件,而是共和党竞选团队为赢得大选而民主党委员会办公室进行非法窃听被当场抓获的丑闻事件。

凭借着政治敏感性和自由新闻精神,《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在之后尼克松竞选成功并连任上台的两年时间内继续追查,虽受到各方面的政治压迫,但最终还是获得了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最终在《华盛顿邮报》将内幕消息公之于众揭露了白宫与水门的关系,迫使尼克松总统下台。相比于近年来同类题材的《聚焦》与《华盛顿邮报》,《总统班底》更有一种七十年代电影独特不加修饰的质朴魅力,借由悬疑片的外壳细致入微地呈现了这一起深远影响美国未来政治格局事件的全貌。

白宫风云

The West Wing

导演: 托马斯·施拉梅

编剧:艾伦·索金

主演:马丁·辛 / 艾莉森·珍妮 /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 理查德·希夫 / 约翰·斯宾塞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1999-09-22

集数:22

单集片长: 42 分钟

文/hzcneo

对于生活在现实中人们,《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中描绘的世界理想得有些天真。此时的艾伦·索金(Aaron Sorkin)还不是好莱坞第一编剧,却已展示出了日后赖以成名的诸多特质:长篇大论喋喋不休的对话,正直而聪明的主人公,还有对政治问题深刻而辛辣的探讨。整部剧集始终聚焦在走马上任的新民主党总统和他的团队身上,演绎着他们如何治理国家,又是如何在理念和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在白宫西侧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光明磊落的,没有《纸牌屋》式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也没有《副总统》里插科打盹式的戏讽,有的只是智慧的闪光,以及要把世界变得更好的勇气。

《白宫风云 第一季》 剧照

可以把《白宫风云》当作美国政治的教科书。从中期选举到国情咨文演讲,从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到竞选总统的第二任期,整整七季的故事把美国政治的生态仔仔细细地展示在了观众面前。这是一本完美的教科书,它展示了在理想的世界之中,在没有了彻底对立的党派纷争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政治的博弈和妥协最终会取得什么样辉煌的成果。当眼前的现实世界已变成一地鸡毛的泥潭时,重新回到《白宫风云》的童话里并不是自欺欺人的逃避。它是一个警醒和劝诫,在不停地告诉世人,我们能做到怎么样,而且我们曾经做到过。

刺杀肯尼迪

JFK

导演: 奥利佛·斯通

编剧: 奥利佛·斯通 / 扎卡里·斯克拉

主演: 凯文·科斯特纳 / 茜茜·斯派塞克 / 汤米·李·琼斯 / 乔·佩西 / 加里·奥德曼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法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1-12-20

片长: 189分钟 / 206分钟(导演剪辑版)

文/光士源

角逐1991年奥斯卡,导演剪辑版本208分钟的《刺杀肯尼迪》用极具故事性的探索手法揭开了历史的真相。将这部电影放到现在看来,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娱乐电影,它呈现出的细节远大于一些玩转情绪的政治电影,在剧情片的层面上收零归整以达到还原甚至再创造且超越历史的效果。

“行刺总统”这件事在悠远的人类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弑君者往往成为人类的讨论对象。作为美国的第三十五任总统,在他任职期间,美国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建立,越南战争以及冷战极时等时间,这是二战后美国最动荡的时间。导演奥利弗.斯通师从马丁.斯科塞斯,秉持着冷峻的目光挖掘出“肯尼迪之死”这样的禁忌题材,纪录片材料与剧情的交叉剪辑,他用镜头制造疑问,解决疑问勾勒出特殊时代人类的精神风貌。

《刺杀肯尼迪》 剧照

导演奥利弗.斯通也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伟大,这也十分符合美国人的独立精神。在以种种政治事件为背景的电影中,寻求真相的检察官做为一个正义的符号闯入这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复杂交织的时代版图上;如此巨大的反差感造就了《刺杀肯尼迪》的经典,亦从正面地拔高了这部电影的高度,点亮了人性的光辉。影片最后的法庭审判戏不禁使人潸然泪下,至暗时刻潜藏的阴郁浓雾深深地笼罩在美国这片自由的国土之上,不断追逐真理的年轻人为真理和自由撕下整个社会的面具,精彩且深刻。

汉密尔顿

Hamilton

导演: 托马斯·凯尔

编剧: 林-曼努尔·米兰达 / 罗恩·切尔诺夫

主演:林-曼努尔·米兰达 / 小莱斯利·奥多姆 / 戴维德·迪格斯 / 芮妮·戈兹贝里 / 菲莉帕·苏

类型:歌舞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7-03(美国)

片长:160分钟

文/一夫

当下美国大选所折射出的矛盾,在2015年初《汉密尔顿》于纽约首演时,恐怕是很难令人想象的。这部由林-曼努尔·米兰达编剧、作曲及填词的音乐剧,从题材上看,好似枯燥历史课本中的一段,即美国国父之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传记。《汉密尔顿》前所未有的成功,依靠的是其流畅而调侃的说唱形式,以及对美国自由派进步主义的致敬——汉密尔顿的“移民”身份被突出,非裔演员演绎了白人的角色,父权主义在剧中也受到了女性角色的挑战。

《汉密尔顿》 剧照

《汉密尔顿》对历史的重新演绎,反映了美国左派在当今对美国社会的一种想象与愿景。但是这种想象淡化了美国建国之初的种种矛盾——自由州与奴隶州的冲突、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博弈以及几乎完全被忽视的少数族裔与女性的权利。米兰达作为编剧,必对美国建国历史之初理念的保守与部分人群遭受的不公深有感触,但是大多为自由派的观众接触到《汉密尔顿》之后,却有可能将其中对美国社会的想象误认为是美国必然会走向的某种现实。但实际上,美国近年来的保守主义正如剧中决斗中射杀汉密尔顿的艾伦·伯尔,在自由派踌躇满志之时,以建国之初埋下的矛盾之演化物使美国从《汉密尔顿》所刻画出的“现实”越走越远。

弯刀

Machete

导演: 伊桑·曼尼奎斯 /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编剧: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主演: 丹尼·特雷霍 / 米歇尔·罗德里格兹 / 杰西卡·阿尔芭 / 罗伯特·德尼罗 / 琳赛·洛翰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2010-09-03(美国)

片长: 105分钟

文/文森特九六

美国的娱乐精神离不开政治,大选在某种程度上催生出的也是民众的精神消费标靶。上至好莱坞大片场作品(《空军一号》),下至癫狂过火的B级类型片(查克·诺瑞斯主演的一半动作片),都有无数对政府乃至总统的调侃。“弯刀”这个近年来由罗德里格兹创立的将美墨关系妖魔化的“刑房”衍生系列中,对“白宫”进行了肆无忌惮的嘲笑与惊人的现实指涉。

《弯刀》 剧照

第一集中,美国政府对墨西哥入境人员及边境管控采取了极为鹰派的暴力政策,杀戮清理无所不在,“弯刀”带领反抗军在片末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革命胜利,然而到了第二集,由查理辛饰演的美国总统将“弯刀”这位革命领袖招致白宫,请他前往墨西哥处决一位精神分裂的强权革命家,革命家将导弹发射器同自己的心脏相连,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导弹将直接射向白宫,可笑之余,似乎又在冥冥之中构成了一个寓言系统模板,将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政策近乎囊括戏说。而查理辛这位总统,拉动选票的方式是推动大麻大面积种植合法化,支持拥枪,私生活混乱,一觉要睡两位交际花,这其中固然有对查理辛自己的调侃,但也从侧面将美国政客在民众心目中的定位扒个精光,这并非仅对于电影的内容是有效的,对于整个电影之外的现实也同样实现了普通群众脑海里上演过了无数次的精准打击,对过去的,对现在的,对盖棺定论的,对正在进行的。

编辑:电 车

豆瓣 @Lution

-F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