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道理的知道了解与觉到悟到是两个层级,前者拿来做谈资,吹牛逼,后者才能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上。那么知道和觉悟在认知上的差异在哪里呢?

比如一本书读了就会知道一些知识,懂得一些道理,但并不代表就能运用这些知识和道理,最多也不过是在和人谈论时讲出在坐者不知道的知识道理,臭显摆一回罢了,这种感觉很好,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就多么的聪慧,误以为真正掌握了知道的知识道理。

其实一点也落实不到行动上,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知道再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书呆子们只会哀怨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只会责怪社会怎样的不公,却不知道这是他们自身的宿命。

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到行动上,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呢?这就是第二个层级,悟到觉到。知识道理的获得过程一定是从知道了解到觉悟掌握。

很多人只停留在第一层,知道了就认为为我所用,万事大吉了,其实这仅仅是推开了那扇门,还没有走进去,还需要自觉领悟的过程才能为我所用。

佛教说每个人都有觉悟,这叫自觉,知道的知识不自觉就是别人的知识,知道的道理不验证就不能成立,自觉就是把知识和道理内化的过程,就是结合现实和自身实际怎样的让知识道理为我所用。

只有有了这样的自觉觉到,才能像悟道者一样豁然开朗,产生强烈的内动力想要去实践,去验证,这才叫知行合一,如果知识和道理能在行动上验证成功才叫掌握。所以佛教不讲知道,只讲证道,必须要经过验证才能得到。

知识道理的来源很多,可能是一本书、一句话、或自己头脑中闪现的一个念头,但要为我所用,必须要经过知道、觉悟、实践的过程。

很多写书的作者只停留在知道的层级,道理讲得满天飞,自己却从来没去验证,读书的人如果不加分辨,盲目接受,就会读成书呆子。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就是告诫读书要多加思考验证。如果知识和道理只能在言语和文字上体现、传承,那这样的知识道理永远是苍白无力的,实践才能出真知。

永远要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但书呆子的命运不在此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