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严格的纪律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让戚继光和戚家军能打胜仗。当然这是他战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军队的技术和能力。

兵法

戚家军更注重协同作战。会把12人分成一个小队。队员使用不同的兵器,远攻进攻还有防御性的兵器。这种叫做鸳鸯阵。

与戚继光类似的一个人叫俞大猷,他提出建立现代化的新式海军,这样可以把倭寇直接在海上消灭,不要让他登陆。

他的这个建议,要求是效率和精确,这现代化的国家的标志之一,是那个时代所不能做到的。

明朝用礼仪道德代替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掩饰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的。他提出的这些是空中楼阁,几百年之后可以实现。

再有不让倭寇登陆,等于拒绝贸易。这是和世界大趋势相违背的,达成这个目标之后,整个国家会更惨。

与他的高远相对,戚继光是用农民做士兵的主要来源,兵器使用的是长枪盾牌和毛竹。其实这里给我一个启示。

宏观是不可控制的,微观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宏观当然可以看,但是那不是我的能力范围,不是我可以改变的。

美国总统谁当选?叙利亚又爆发了什么战争?当然这挺刺激的,但实际上我不能控制,又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总而言之,与我无关。

更应该关注的是我周围一米发生的事情。比如小区物业费涨价了,我的客户出现了什么问题?爸爸前两天感冒了。

把注意力放在微观,放在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苛刻的人

明朝有句名言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丁。士兵受到轻视,工资也很少。这就没有什么城市人口来当兵,大部分当兵的都是农村的。

另外城市的无业游民,往往会把军队当做救济所,一旦有机会就会另谋高就。还有他们往往不拼命,拖全队的后腿,而到了军事法庭之后,会把责任推给不善言辞的伙伴。

所以戚继光招兵,只收农民,不收城市居民。凡是皮肤白,眼神灵活,动作轻快的人,一律不要。

戚继光很务实,同时周密细致到了苛刻的程度。战斗之前会把所有的条件和小事都在心里斟酌一遍。

细致到了,哪个士兵会因为小便逃离队伍,因紧张而喉头发紧,变脸色。会因违反军纪,而割去耳朵,绝不姑息自己,也不姑息部下。

戚继光应该是个控制狂。他用740个念珠作为替代品,然后一步转动一个用来计时。不允许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事情发生。

看到这,我真的觉得高山仰止。一个人能把事情做到这种程度,他不成就怪了。就这样把境内的倭寇全部打掉,让海盗们意识到,登陆没有便宜可占。

在对抗倭寇中,战功最显赫的戚继光,追求的不是理想上追求尽善尽美的,而是适应环境发挥出自己的天才的将领。

他有很强的现实检验能力。就是面对真实,哪怕现实残酷,尤其是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万全的准备。

复杂

然后他之所以取得这么显赫的功绩,成为武官第一人,背后也少不了文官的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张居正。

为了防止文官干预戚继光的军事训练,而把文官不动声色的调离,而且可以不接受监察,背后都是张居正的支持。

而在张居正回老家时,戚继光还派出了一个连的火枪手护送,张居正只是象征性的选择了6个。最后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在张去世后七个月,戚继光被革职,之后贫病交加中去世。

戚继光真的是一个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人。如果他现在去相亲,那爱好上估计写着:喜欢操练,阅兵,各种典礼,向部下训话。体格强壮,动作敏捷。

他的另一项功绩就是建造了堡垒,任职15年。建造了1200座防御堡垒。他的一生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把可能做到的事,做到尽善尽美。

我前两天写海瑞时,有读者说我写的不好,海瑞没有我写的那么糟糕。但我看海瑞时,始终有一种违和感。

就像看到一个真正的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身在复杂中,但维持一种简单。理论上讲有可能,但实际上身处复杂中,能怎么做,只有用更复杂来应对复杂。

所以,海瑞就是一朵奇葩,复杂中维持简单。而戚继光应该是复杂。既有天才将领的一面,也有不近人情的一面,当然也有迷信的一面。

他特别重视黄道吉日,举行宗教仪式。可能是因为战场上太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太高,一旦失败付出的成本更高,所以用宗教仪式追求某种控制感。

他是一个复杂矛盾但真实的人。在欧洲火器变成日用兵器时,他在修建碉堡。枪炮手和盾牌兵长枪兵并肩作战。

一方面精细,认真计算日出日落的时间。一方面野蛮,会把违反军纪的人直接割去耳朵。同时他的死,是因为没钱治病,死时孤寡,身边没有其他人。

将星陨落。没有戚继光苦心孤诣造出来的纪律和战术,那么兵败白山黑水,八旗之下。明被清取而代之,感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中国这一次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机会。

戚继光一个卓越、复杂、真实的人。在那个时代,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

戚继光:一个卓越复杂真实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