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特别爱联想。可能因为看小说的原因吧。看到一个剧情,一个人物就会联想到其他的有类似经历或故事的人身上。

武将

这部分读的是《万历十五年》,其中关于戚继光的部分,书中有个提示,就是明朝的武将基本下场都很惨。

智谋和才能得不到施展是正常现象。受到打压,不得善终,马革裹尸。基本是正常现象,戚继光也不例外,但他还比较受重视一些。

军权本身就是很敏感的,需要依仗,又需要打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将领可以开疆拓土,平定叛乱,但一样也可以挥师把朝廷灭了,黄袍加身。

明朝朱元璋是就流民起家,然后借助宗教帮助夺得江山,之后杯酒释兵权,又接胡兰案杀了很多功臣,他的儿子朱棣更是从侄子兼文帝手里抢到皇位。

所以就非常深刻的意识到,军权很敏感很危险。打击军人到了史上最严重的程度。如果你是一个军人,千万不要生成活在宋朝,因为这不是一个惨字可以形容的。

之所以这样,除了历史原因之外,还有文官集团的观念。对文官集团来说,如果事情到了诉诸武力,就是他们施政的失败。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生天灾出现大面积饥荒,这时对百姓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必须诉诸武力。而儒家则认为是小人犯上作乱的劣根性使然。

退伍军人

我还看到退伍军人问题。其实退伍军人不管在哪个国家,处理不好都是一个是巨大的社会隐患。

在宋朝尤其是,在军队里学到的决策判断能力,在社会上其实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其他人都习惯的是文官的做法,要中正平和。

甚至战略上的调配粮草,都是不被认可的。军人退伍之后没有办法得到正常的社会地位。等于增加了一个无业游民,因为军队里学到的技能,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

因为那个时代人们重视的是安详的仪态,口若悬河的辩才和圆融无碍的机智。在这种情况下,军人最合适的策略是什么呢?

因为社会地位极低,自然集中了社会中一些不好的人,出工不出力,各种贪污克扣,自然会有一些事情发生。比如接下来的奇迹。

一队50~70人的倭寇,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登陆后经过杭州,穿过安徽,逼近芜湖,绕着南京转了一圈,杀了4000多人。当时境内的军队有12万人。

就像一个小兵,突然完成5杀,成了全场MVP。这时候这篇文章中的主角出场了——戚继光,他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于是就开始锻炼新军。

中国非常大,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就非常复杂,这本书里一一列举了这种复杂。

我的头痛

看着这些列举的资料,我有点头疼。为什么我会头疼呢?明明还不累。这些一一列举出来的细节,需要我自己拼凑整理,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而这些工作,让我的脑子觉得累,它看到了这些工作就说:老子不干了。然后就头疼,就暗示我睡觉,不要再工作了,你可以休息。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打击到了我自恋。我自恋的感觉,中国强大,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强大。

当我看到真实的明朝,怎么这么挫?怎么这么无力?这其实打击到了那个强大的、自我的自恋。就是向我说明:你没有那么好啊,你没有那么厉害啊,你很挫。

军队的无力

为什么军队这么挫呢?首先是明朝的军屯,被迫当兵,当了之后会成为劳工,或者是大户人家的奴仆。

再有补给制度。一个单位的军人,他们的补给源自周围附近几十个县市单位,很难保证按时按量供给。

最后是装备,组织上的低能,导致了装备上的落后。盔甲叫纸甲,兵器也是质量参差不齐,更谈不上标准化。

再加上将领的培养是文官主导的,没有上升途径,同时不教真正的军事理论,基本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军事将领,当然这是文官的目的。

这些倭寇或者说海盗依然在,需要对抗对方的掠夺。倭寇入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的缺乏。朱元璋规定片板不得入海。

社会有个需要,政府不能满足,那就会有黑社会应运而生。明朝也是这样,政府规定不允许,但其中有利益,足够的利益,会让人冒着上断头台的风险。

所以海盗是和沿海周边的富豪乡绅是合作关系,甚至是通婚的,他们需要在这里获得补给。

强悍的戚继光

再从日本海盗这方面说,他们很专业,大概跟英国人差不多。首先分工细致,各司其职,互相呼应,协同作战。

其次有一整套完善合理、适应当地的流程。比如把难民当做肉盾,熟练的使用尖兵和斥候。可见对方的战术真的很高明。

这是一群职业的军人,让一群民兵来对付他们,真的是羊入虎口。上天降下一个局面,一个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和资源,也会应运而生。

总会有个人整合资源,制定策略,执行到位,把局面盘活,处理这个问题。

这个人就是戚继光,他重新招募了志愿军。训练新军,用道德加宗教信仰,从精神上控制。 再实行一人逃跑,其余人连做,同归于尽的策略。

戚继光的一个奏折上说到,他要攻占倭寇拿下的一座石桥,命令部队进攻,第一队人马36人,全军覆没。继续进攻,第二队人马折损一半,终于拿下了石桥。

由此可见,军队的纪律之严明,战斗力之强。这么强悍的戚继光和戚家军,是怎么孤独的走向死亡呢?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