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敏感的人,越“常思己过”越容易出现问题。

人们的认知决定了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反作用于认知。古人总是教导我们“静坐常思己过”,古人也常说让我们把握好做事的尺度和分寸。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些内心敏感的人,本身就喜欢胡思乱想,并且总是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一样,如果再“常思己过”就会造成自我信念的崩塌和瓦解。一个人自我信念崩塌,就好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信念感是十分缥缈和虚无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们想要实现自我,想要走向真实的自我,势必要把所有的能力表现出来。而常思己过会导致个体的行为受到抑制,难以充分发现自己的价值。

病态般的常思己过,是对自我的摧毁

什么是病态般的常思己过?

所谓病态般的常思己过,就是不能客观认识事物的发展,总是把错误归结为自己。这样的人本能上会有一种“负罪感”,他们觉得自己的“负罪感”越重,越容易让自己得到领悟。许多人在某些文化的影响下,极尽所能地让自己“受苦”,压抑内心的客观需求和冲动,为了让自己得到某种领悟。这种过分的把错误往自己身上引的做法,就是病态般的常思己过。不管事情与自己是否有关系,不管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错误,反正自己就是做错了。长期在这种认知之下,个体的自我信念会被瓦解。

对自我信念的摧毁

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和自我意识,二者缺一都不能看作是完整的人。只有身体,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要么是“植物人”,要么是精神障碍者。有的人的想法、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留了下来,但是已经故去了。正如孔子、老子、孟子那样,尽管他们的想法、信念一直在影响我们,但是他们已经不在了。一个人如果总是病态般的常思己过,那么就会逐渐将自我的信念感给摧毁。对自我的全盘否定,是个体濒临崩溃的开始。

病态般的常思己过,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误都要往身上揽。久而久之个体对自我产生怀疑、否定,甚至会抛弃自我。个体会沉浸在深深地愧疚感之中,几乎所有的想法和行动都会受到抑制。在这种高强度心理压力之下,个体体验到的是举步维艰。如果缺乏外力的帮助,他们将很难走出来。追溯到他们童年时期,可能受到过严苛的管教。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很少会鼓励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敏感、谨慎、常思己过。如果不能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越来越自卑。

常思己过是把错误指向自己吗?

许多因为常思己过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归根结底是他们把所有的错误都指向了自己。其实常思己过的本意是让自己获得成长,获得一种更加适应生存的能力。常思己过的目的不是把错误指向自己,而是让自己能够用更合适的方式去满足需求。有些人在现实交往中,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简单而草率地把错误指向自己。这样做并不会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常思己过的前提是,能够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只接受正确的自己,排斥不正确的自己。

常思己过的结果应该是成长性的,而不是抑制性的。如果你常思己过的结果是让自己越来越成熟,那么你常思己过是没问题的;但是你常思己过的结果是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不敢做事,那么你就要停止常思己过了。不管是常思己过,还是自我内省,最终目的是让自我得到成长。如果你的做法没有让自己得到成长,倒不如早点放弃这些做法。归根结底,要让自己向着更成熟、更理智、更健康、更乐观的方向成长。

如何理性、客观的常思己过?

正如上文所言,常思己过的目的不是将错误指向自己,常思己过的结果也应该是成长性的。当你反思自己的行为时,要保持理性不要带有情绪化,不要带有对自我的排斥。全然客观地看待自己这个不太成熟的状态,明白自己还有需要成长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系统,尽管当前它并不怎么完美,但是随着不断地更新,它会能够应对更多问题。反思自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当你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避免情绪化的原因对自己进行评价。无论是不是你的错误,都不要否定自己,你要明白自己并不是完美的人,你也在不断地成长。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哪方面进行改变。评价自己不是目的,目的是发现自我改善的可能性。无论是好的评价还是坏的评价,对自我成长的意义并不是很重要。只有将反省的目的指向改善自我,才能更加理性、客观的常思己过。

总而言之,将错误指向自我的常思己过对个体成长没有好处。学会理性、客观看待不完善的自我,接纳自我的所有面,努力改善自我才会获得成长。

作者:九霄云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