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場規模將破八千億元,乳企拼科技創新火藥味濃

穩定增長的中國市場成爲衆多國際乳業巨頭關注的重點。面對疫情之後國內快速恢復的消費需求,國內外乳企都在加快中國市場的佈局速度,在進博會上密集推新搶佔市場。

與此同時,隨着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科技創新競爭趨勢明確,頭部乳企試圖在產品技術深度上和對手拉開差距。

乳企集體做加法謀增量

在疫情之後,隨着國內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國內乳製品及相關消費迎來了新一輪增長期,國內乳企業績在二、三季度迎來了整體增長。

在本屆進博會上,各海外乳企也在加快佈局中國市場新的增量機會,並推出了大量新產品,但區別於此前各企業多聚焦於自身的傳統業務,今年海外乳企新品大多在原有業務線上進行橫向或縱向擴容,試圖從客戶的消費深度上獲取更多增量空間,以增加收入。

比如兩大國際嬰幼兒配方奶粉巨頭達能和雀巢旗下的惠氏品牌,除了傳統的嬰配粉產品,在進博會上進一步加碼母嬰營養品業務,推出了多款針對孕產婦的營養品和兒童奶粉產品。其中,達能公司在進博會上推出的全球首款媽媽益生菌產品,其所使用的“唾液乳桿菌PS2”可改善母乳微生態失調,可以降低哺乳期乳腺炎發生率;而同期惠氏推出的孕產營養高端品牌也包括針對妊娠糖尿病和哺乳期的相關產品。

第三次參加進博會的丹麥乳企Mille Food則對旗下的產品線進行了整體性擴容,在傳統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的基礎上,大幅增加了包括兒童奶粉在內的母嬰營養品及用品等品類的產品比例;並在進博會宣佈與另一家北歐知名有機嬰幼兒食品品牌Semper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加速有機嬰幼兒輔食產品在中國市場落地。

Mille Food中國副總經理範學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國內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和有機產品的認可度不斷提升,隨着新出生人口的下滑,國內嬰配粉市場競爭明顯加劇,但同期嬰幼兒零輔食的增速約爲同期奶粉業務的增速的1倍以上,因此雙方也是取長補短,聯手增加新的業績增長點。

蒙牛乳業此前收購的網紅奶粉品牌貝拉米也在加速佈局有機嬰幼兒零輔食業務,據蒙牛總裁盧敏放透露,貝拉米增加有機嬰兒輔食品類業務也是考慮到該業務未來在中國市場的成長性,在歐洲,嬰幼兒輔食和奶粉的銷售額比是1:1,而國內則爲1:12,因此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另一家網紅乳企新西蘭A2牛奶公司則在嬰幼兒配方奶粉、低溫奶和成人奶粉品類的基礎上,增加了兩款常溫奶產品,分別針對成人和4歲以上兒童市場,而常溫奶也是國內主要消費的乳製品品類,其擴品增收的目的也非常明確。

科技創新競賽火藥味漸濃

作爲人口大國,中國市場一直是各乳企的兵家必爭之地,近年來國內乳製品市場競爭不斷加劇。

在本屆進博會上,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各大乳企間的競爭逐漸從簡單的品牌渠道,轉向科技創新領域,特別是頭部乳企,在進博會期間陸/p>

比如達能在進博會期間首次公佈了特殊營養干預產品智敏捷及其研究成果,後者可以減緩認知功能、腦萎縮和疾病發展相關臨牀指標的下降,可以推薦給早期阿爾茨海默病人使用,而其臨牀研究成果同步公佈在2020年11月5日的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的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癡呆》雜誌上。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是影響健康老齡化的重要因素,達能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人羣的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達到了6.19%。

醫療健康公司雅培則發佈了首箇中國母乳及臍帶血研究成果及配方升級產品,據研發項目組成員南開大學教授王碩介紹,中國母乳和臍帶血營養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母嬰之間營養素傳遞的特性,爲奶粉配方研發提供新思路,讓嬰幼兒配方奶粉從營養成分的含量貼近母乳的同時,也要貼近母乳中營養成分的活性結構及功能。

而作爲世界最大的乳品原料商,恆天然也公佈了多款針對大健康概念的創新產品。據恆天然大中華區NZMP市場拓展總監凌瑾介紹,疫情期間,頭兩個月裏在線搜索免疫力的人數增長至原來的三倍,因此在進博會期間恆天然推出的四款新品乳原料中,如可用於更廣泛產品品類領域的乳磷脂、濃縮乳清蛋白Flow WPC510和WPC550,以及益生菌HN019乳雙歧桿菌和HN001鼠李糖乳桿菌等,均瞄準於此。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健康背景下,消費者對牛奶的功能需求正在發生改變,而這也是一個更大的市場。根據今年10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乳業資本論壇上公佈的數據,我國現在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的功能性食品市場,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到1萬億元,這相對於現有4000億的乳業市場而言,無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在進博會期間,美贊臣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睿恩達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乳企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即爲“精準營養”,伴隨着中國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需要更個性化、多元化,以科研爲本的精準營養解決方案。

而這也被認爲是下一步乳企增長的重點業務,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進博會上可以看到,乳業消費正在向專業營養品領域發展,這倒逼乳企要具備真正的研發能力和轉化成實際成果落地的能力,而這對於國內乳企而言也是一種挑戰和機遇,需要國內乳企從以往的重營銷轉向重研發、重人才,更加聚焦於科技研發,重視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