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被遗忘的中国首架自主喷气战机,不是出自沈阳或成都,而是南昌

考虑到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人们都在谈论这几十年来中国航空业的爆发式增长。奇怪的是,如今其实几乎没人知道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什么。现在作为博物馆展品而幸存下来的南昌歼-12,当时是一个真正的轻型战斗机的前瞻性项目。

中国军用航空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保密的,在1960年代后期,为了追赶苏联和美国的主力战斗机,中国空军开始探索一种更小,更轻,更灵活的战斗机。竞争的对象包括了苏联的双引擎米格-19 Farmer和美国的F-4 鬼怪 II。1967年4月首次起草了新战斗机的要求,到1969年正式批准。新型战斗机希望能取代沈阳的歼-6,这是苏联设计的米格-19的中国仿制版本,产量非常巨大。在当时的越南战场和中东战场上,苏美法英等国的战机正在进行各类残酷的厮杀。除机动性外,还应考虑短距起降(STOL)能力,这反映了当时对机场固有脆弱性的担忧。像歼-6一样,新型战斗机被期望易于维护,并且价格低廉,操控简单。

面对国家的招标要求,有两个设计团队做出了回应,一是沈阳的歼-11(与后来复刻苏-27的歼-11无关),二是南昌的歼-12。到1969年8月,歼-12的基本设计已经获得批准,并在18个月内完成了前三个机体的制造。第一架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6日开始飞行。它与第二架飞行原型机一起,参与了随后两年半的评估,而第三架机身则用于静态地面测试。

歼-12的设计团队经验丰富,曾经完成过强-5攻击机的设计,该攻击机曾统治中国强击机部队半个世纪之久。但与强-5系列采用的两侧式进气道不同,歼-12依旧采用了机鼻式进气,可能还是优先保证高速性能的考虑。飞机由单台WP-6B发动机提供动力。大后掠角机翼也是为高速性能考虑的,设计最高速度为1.5马赫,实际测得的速度为1.39马赫。歼-12的设计武备包括了机翼根部的23mm和30mm机炮,分别带有120发和80发炮弹。除此之外,机翼下还可挂载一对短程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

控制重量,提高飞行性能和敏捷性依然是南昌厂的主要理念。歼-12的结构使用了金属蜂窝结构和早期的复合材料结构,这是中国战斗机首次采用这种结构。其构造中也首次使用了钛合金。虽然中国的钛合金工业刚起步不久,但由于中国是钛的富产国,因此在运用方面不必吝惜成本。这在中国未来的战斗机制造中也获得了证明。

在两架原型机之后,南昌又建造了三架改进型飞机,重点改进了进气口,采用了类似米格-21的中心机身锥体。1975年7月1日,首架改进型喷气机(有时称为歼-12A或歼-12 I)进行了首次飞行。一直到1977年1月,歼-12一共进行了135次试飞,飞行时间超过61小时,证明其速度,机动性,加速能力,高空性能都完全超过了歼-6。但是在和成都仿制米格-21的歼-7的对比中,它显得太小太轻了,未来的改进余地不大。所以该机在来年便停止了开发。

曾经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并没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是变革为洪都飞机制造厂。现如今,它依然是中国重要的航空企业,承担着为中国开发多款教练机的重任。而在那款未能入役的歼-12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国航空人的早期探索和努力。没有这些努力,就没有如今的洪都,也没有如今翱翔蓝天的L-15高级教练机。(军务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