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久不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明星来说,每一次亮相都有可能面临着一次关于身材的舆论危机,曾经的超女全国总冠军——江映蓉就是其中一员。

节目中透露体脂超30%,被嘲树欧美身材人设

江映蓉因为在一档节目里谈到了自己的体脂问题:现在保持在30%左右,即使是最好的时候也去到了23%。而引起女星身材争论。

节目中一身说唱摇滚的打扮,时髦的脏辫加上宽松的服装,和其他又瘦又白的女艺人比起来确实算得上是 “另类”了。江映蓉很坦率地公开自己的身材和体重,却不料在节目后受到了一众网友的批评和质疑。

就有网友质疑拿胖来宣传成欧美风,留言中也是满满恶意,“胖就是胖,别当成欧美风了行不行?”“怪不得她这些年一直很糊,连最基本的上镜形象都不管了。”甚至还拿来同为超女,已生过娃仍有苗条身材的唐笑来对比。

不久后江映蓉便撰长文疑似回应,阅读完她1946字的长文,可以总结成下面几个要点:

1、我就喜欢我这样的身材,攻击我的人实在是太闲了。

2、我追求的是健康而不是外形,30%只是一个数字。

3、女性审美不该只存在白幼瘦一种标准。

4、我的身材很棒!

此番发言一出,之前攻击江映蓉身材的那批网友反过来成了新的被攻击对象,对女性艺人太苛刻的言论一时间又甚嚣尘上。对一个女艺人而言,为什么身材管理会比她的业务水平更受呢?相比外国,国内对明星的审美是否过于单一?

总而言之,新一轮的审美讨论,又被放到台面上来了。

从白幼瘦到欧美风,国人的审美进阶是一个过程

在欧美娱乐圈,多的是肤色黝黑、丰乳肥臀、但同时却又自信满满的女王巨星,比如说Cardi b、Rihanna等人,她们尽管也经常受到外国网友对其身材的指指点点,但她们的态度却永远那么洒脱:老娘才不在乎你们说什么呢!身体是我自己的,我自己觉得这样舒服这样健康就够了。

而亚洲人一贯的审美标准都会往“白幼瘦”这块靠拢,这和我们的基因、文化都息息相关,虽然欧美风在近些年来也风靡了娱乐圈一小部分人,比如说从《创造101》出道的唱跳歌手王菊。

从参加选秀节目开始,伴随着王菊的身材争议就一直不断,她很清楚自己并不属于白幼瘦美女的范畴内,所以从节目结束后一直走的是欧美风,打造出了一个有别于其他选秀女星的全新形象。

但是欧美风并不代表着放弃身材管理,王菊也拥有着令人艳羡的马甲线和腹肌,而且每次亮相在镜头前都是一副活力满满的模样,同样可以引起别人一片“哇”的惊叹。

就像江映蓉所说,审美不应该单一化,只要健康就OK了,你可以减肥也可以健身,但请务必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执行。

从白幼瘦到欧美风,国人的审美进阶是一个过程。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部分人的包容度更大了,也要去包容那些仍然觉得传统审美才是王道的人,因为所有进步都是从认知一点一点改变开始的。

打破“白幼瘦”滤镜,是女性崛起还是又一陷阱?

不过,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的道理一样,江映蓉这番话看似为女性发声,是新女性崛起的一个信号,但其实也存在着另一面的隐患和“陷阱”。

你说没必要一味追求白幼瘦,只要健康就够,但是对于那些本来就不够上镜的女艺人来说,多的一点赘肉有可能就使得其整个上镜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这位女艺人同时又需要靠天天跑通告来维持自己的一个曝光度,那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她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原因很简单:你又没有过硬的作品,身材管理也不如同级别女艺人好,那为什么我要花钱请你上节目呢?

娱乐圈对身材管理的苛刻程度,确实达到了有点苛刻的追求,稍微有一点胖或者稍微有一点瘦,就能被吃瓜群众翻来覆去地议论。

郑爽就是一个经常因为“瘦”而上热搜的女明星,脸颊凹陷、双目无神、瘦到病态等描述经常会出现在她的新闻通稿里。但真实原因就是郑爽是一个极其不上镜的人,所以她需要瘦到一个境界,才能保证自己每次在镜头里呈现出来都是美美的效果。

而另外一位身材和她大不相同,但引起的争议却丝毫不减的女演员沈月,也经常会被拎出来作为反面教材。梨形身材、比例不好、粗腿圆肩等身材争议从她出道开始就没停过。而沈月因为这些外界声音,一度变得很自卑,演艺事业也遇到不少阻碍。

天生瘦的人很难变胖,天生胖的人很难减肥,体质这东西和先天后天都有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事业上的损失,又有谁可以赔偿给她们呢?

再联想到前段时间遭到全网抨击的“演员高危论”:高以翔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不幸在录制一档综艺的过程中猝死。随后一大批艺人站出来呼吁要压缩艺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还定性这个职业属于高危职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网友听完这番话就不干了,凭什么你明星赚着比平常人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薪酬,还觉得这份活儿不够轻松不够性价比,

逝去的是别人的生命,而你呼吁的是和你自己息息相关的利益。

同样,江映蓉呼吁要审美多样化,不该一味追求白瘦美,却也不忘在文章最后秀了一把自己的身材:姐的身材绝了!姐太美了!

不难发现,她依旧愿意处在身材红利的那一批队伍里。

毕竟我们要知道,审美是比生存更高一个层次的讨论范畴,这就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自我实现处于最顶层,而生理需求处于最底层,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存在问题,那么美不美,又有谁会去在意呢?

打破单一的审美标准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只是艺人单方面认知,而行业依旧如故,挑最瘦最上镜的人来承担绝大多数演艺工作,那这个恶性循环仍然会这么持续下去。只有发展到一个艺人的业务能力成为最重要考核标准的阶段,女明星们的身材焦虑才会有所缓解。

文章,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