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北京著名的16项地标之一,中国国家大剧院毫无疑问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它的建筑主体兼顾了科技与艺术的美感,以简洁的线条营造出大气的外形,完全符合其作为国家级艺术中心的地位。

然而,正如世界上其他超前艺术品一样,国家大剧院也经历过不被认可的黑暗时期。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在1989年建成后就曾受到法国官方报纸批评、民众集体抗议和官员的抵制。

与其相比,国家大剧院主设计承受的反声浪潮,则要来得更早一些,在方案确定、施工尚未开始的阶段,2000年6月10日就遭到了140位国家院士、114位建筑设计师的联名反对,并要求关停项目,重新进行选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国家大剧院的建设遭到这么多位院士和设计师的集体反对呢?

一、面向国际的竞标

1997年10,北京市受国家委托筹建中国国家大剧院,当时我国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国民的审美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对于这个如此重要的国家性地标建筑,领导正式成立的小组并没有决定只在国内招募设计师,而是面向国际,对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招标。

当时的中国是东方神采奕奕的雄狮。对于中国国家大剧院这个大项目,十多个国家的设计单位都在热切关注,最终在国际热情的投稿之下,36个设计单位一共提交了69份设计方案进入评选

历时两年,领导专家小组不断的择优,终于确定了设计师,他就是法国戴高乐机场的设计人保罗· 安德鲁。

对于自己的设计方案被高度肯定,保罗安德鲁无疑是高兴的。他对自己“水中蛋壳”的设计解释为: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在他的设想中,中国国家大剧院将像一颗湖中明珠一样,映照着北京这个国际大城市的独特魅力。

自然,领导小组也是全面考虑了审美和成本方面的问题,最终主意这个方案则说明,它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方案定下来了,就在年底预备开工之际,2000年却有一件意外发生:140名我国院士和114名建筑设计师联名上书,要求关停此项目

这个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设计,在如今,已经赢得了我国人民的赞美。在它静静地横卧在湖面的时候,属于它的水中倒影,也融入成为了景观的别致一部分。

可惜,当时反对的声音给予的反对理由是:这个方案确实很漂亮,然而他太现代了。他们认为,在北京,这个原本是多朝古都的城市,如要修建国家型的大剧院,最好的选择还是回头看,汲取我们古代传统建筑的精华。尤其是国家大剧院的布局,离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太近了,这样的传统和现代的割裂,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一丝丝别扭。

二、大剧院代表的传统与现代

21世纪初,我国和国际虽然在多方面已经接轨,然而当时的文化自信毕竟有些缺乏,对于一个我国国家型的大剧院居然要外聘一个法国的设计师来设计,承建团队也是来自国外,而且形式居然还这么富有现代科技感,实在让怀念我国传统之美的年长者们感到遗憾和失落

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新建项目的最初提出,实际上是在1958年。那时,我国建国十周年就快到了,文化百花齐放,大家都希望能够增加一点儿全民娱乐,也能够接受一些来自国际的审美。大剧院承建的初衷就是对于传统国家艺术的追求

当然,无论是何种原因,面对种种反对的声音,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并没有气馁。他明白,审美是一个具有时代轮回性的事物,20年前不受喜欢的东西,20年后也许就会成为全民津津乐道的话题。他向社会表示,他相信自己的设计,也希望中国这个正在奔向世界的美好国家,能够拥有更加现代感的审美。

他觉得,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对比起来,中国国家大剧院不仅没有因为时代性不同而产生割裂,反倒可以相互映衬和相互容纳。大剧院晶莹剔透,正是取了“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这一个主题,湖面和采用的反光玻璃板,都能够清清楚楚的映照出北京这座古典城市。

2007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基本完工。在施工过程中,国家层面没有吝啬任何资源,采用了当时国际上多种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且先不说国家大剧院内部的种种设施,单就为了保证湖面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水藻,再剧院的底下就采用了一种冷热源的水体控制技术。水面下,各种长廊和管道密布,水面上,覆盖的材料是最坚硬的防弹玻璃,现代的设计和现代的技术,共同营造出了这一个伟大的景观。

如果说,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智慧,那么中国国家大剧院就是现代先进技术的智慧。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经过提出、审议、领导批阅、下达、实行、开工、竣工,无数的曲折坎坷,花费的资金足足达到30亿元不负众望,经过长达49年的努力,最终的成果是圆满的。

参与设计的也并不只有保罗· 安德鲁一人,还有清华大学的建筑师设计团队和法国的巴黎机场公司。在竞标选择方案时,也征求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意见,如今的这个成品可谓是众望所归。面对这一个国际性的地标大剧院,保罗安德鲁说,这是他十分优秀的一次作品。

结语

如今的国家大剧院如同北京永定河中的一颗明珠,在宁静的外表下包裹着内部的无限生机。其类似于一颗蛋的形状,也正好应和了中国这些年来孕育在国家外壳之内蓬勃的生命力。

国家大剧院,是属于保罗安德鲁的个人奇迹,更是属于中国国家的艺术奇迹。无论是世界上最大穹顶,却没有使用一根柱子支撑的设计方案;还是行人们都从水面下的长廊进入剧院内的新奇形式、从穹顶落雨而丝毫没有噪音的先进技术;到水温恒定,永不结冰的光洁湖面,剧院本身的神奇,也正如同加诸在它身上的争议一样,令人惊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