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杰辈出。在那个乱世,涌现出了无数后世崇敬无比的英雄。即便是这样一个群雄纷争的年代,依然有人可以一战成名,留下光辉的一笔。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个人,就是凭借一次经典的战斗而流芳后世,他就是周鲂。

周鲂断发赚曹休的故事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经典桥段,也是这部小说里相对比较少见的大部分都尊重史实同时又十分精彩的一段。周鲂利用诈降之计,骗得曹魏名将曹休带着几万大军孤军深入,结果招致惨败,而曹休本人也因此羞愧而死。那么,在魏国位高权重的曹休,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为何犯下了如此巨大的错误呢?今天,咱们从头来说说这里面发生的事。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即位两年的魏明帝曹叡下旨,命司马懿从汉水南下、大司马曹休率军剑指寻阳,共计两路大军伐吴。这是继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之后,曹魏再一次大举伐吴的军事行动。

这个前提非常重要,但是经常被忽略。如果天下太平,周鲂来诈降,恐怕曹休未必会相信。而真实情况是,曹休率大军出征,本就信心满满,很可能就期待着东吴守将的跪地求饶。而周鲂的投降,或许只是契合了曹休的美好愿望。

即便如此,曹休也不是那么好骗的。为了成功地瞒天过海,周鲂做足了工作。为了能够获得曹休的信任,周鲂派自己的亲信一连给曹休写了七封信,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这七封信的数量,一来显得重视,二来确实有真投降的那种谨慎,首先就给了曹休一种心理暗示。

在这七封信中,周鲂循序渐进,一点点向曹休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先是以愿意归化的抒情入手,然后讲述了自己投降的理由。据周鲂的书信,他前任的鄱阳太守仅仅因为百姓哗变,就被责罚,无奈想向曹魏投降,结果秘密泄露,被满门抄斩。周鲂在书信中说,自己如今任鄱阳太守,这里的百姓仍然不安分。他恐怕自己就是下一个遭殃的,所以只能投诚曹魏,保住全家性命。

接下来,周鲂还爆出猛料,把孙刘两家联合进攻曹魏的计划提供给了曹休,而且内容极其详细。然后,他又给曹休“指出了一条明路”:东吴重兵外悬,内部空虚,他会帮助曹休打开皖的大门,曹军可以一路直奔武昌,拿下东吴。

为了表达诚意,周鲂不仅派出了自己最亲信的两个人,还愿意留下其中一个人做人质。最后,他还向曹休申请魏国的将军、侯爵大印,说是要赏赐手下人,一切都有模有样,演技极高。

即便如此,曹休还是十分谨慎,多次派手下人去考察,向周鲂问这问那。在这几次考察中,任何一次都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前功尽弃。好在周鲂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没有露出任何破绽,前后说辞也非常一致,这才让曹休放松了戒备。

为了完成对曹休戒备心的最后一击,周鲂甚至怒将头上的头发剪断以明志。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彻底让曹休放弃了对他的怀疑。我们都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剪发在古代甚至属于一种刑罚,也就是所谓的髡刑。当初曹操因为违反了自己下达的命令,也是用髡刑来惩罚自己。对于古人来说,髡刑的惩罚是极为严重的。正是这样的举动,让曹休相信了周鲂。

周鲂在信中还说明:当地百姓民风剽悍,难以驾驭(前面百姓哗变的事也为这里埋下了伏笔,十分巧妙),所以他无法率领军民前去曹营投降,只能劳烦曹休率领大军前来占领,才能压制百姓。于是,就在当年八月,曹休率领十万大军,辎重无数,浩浩荡荡、兴高采烈地去接收皖。

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不是周鲂,而是吴王孙权。曹休自知上当,却仍然不服输,仗着自己手上有十万大军,要和东吴杀个鱼死网破,甚至还设下了伏兵。但是,他的一举一动早已在东吴的掌握之中,吴军陆逊、朱桓、全琮三路大军出击,周鲂也集合郡里的部队和陆逊合兵一处,将曹休的大军切成几块。至于曹休的所谓伏兵,早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窜了。

是役,曹魏数万大军毁于一旦,葬身东吴。曹休狼狈逃回曹魏,虽然魏明帝没有责罚,但他内心羞愧难当,最终郁郁而死。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仍然觉得曹休这么轻易就相信周鲂,还是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还有一些细节,我们没有介绍,在此补充一下。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发动了我称之为三国史上最豪华阵容的战役,结果无功而返,只有曹休有所斩获,曹丕遂以曹休为扬州牧。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曹休多次在皖取得胜利,也迫使一些东吴的小将领率军投降。再加上早期的一些胜利经验,对于曹休来说,他感到战争并不难。

这就是他的心理预期,东吴在他十万大军的压迫之下,投降是自然的事。

但是,还是有人冷静地看到了其中的问题。比如曹魏老臣满宠就指出:“曹休虽然头脑清晰,做事果决,但他一直是做参谋,很少独自统帅大军。”接下来,他和另外一位老臣蒋济一起分析了当时战场的情况,认为曹休一旦同意受降,就会孤军深入,面临孙权的精兵,而当地的上游又有东吴名将朱然镇守,情况十分危险。

可惜,满宠的表文还没有来得及送到皇帝面前,曹休和陆逊就展开了战斗,最终一败涂地。

即便如此,这次失败也不是所谓的脆败。据记载,曹休初战虽然不利,但是仍然可以一战。只不过在夜里驻扎于石亭的时候,军队突然受惊而大乱,才导致彻底的失败,靠着贾逵的援军才得以逃脱。

最后,咱们再总结一下曹休相信周鲂的几大原因:

年轻时作为参谋,胜率比较高,给了曹休盲目的自信,看不到自己作为统帅所欠缺的能力;黄初三年战斗的胜利,以及接下来几年在战斗中的成绩,更加让曹休提前有了心理预期,甚至有可能自认为东吴投降是必然事件;曹魏是主动进攻的一方,所以周鲂的投降并不突兀,而曹休又有十万大军,局部优势的确明显,更让投降显得合情合理;曹休心有戒备,甚至在相信周鲂后还安排伏兵,并且知道有贾逵的援军,自以为即使受骗也不会惨败;周鲂说辞严谨,密不透风,演技炸裂,甚至不惜断发自明,彻底打消了曹休的疑虑。

也许,每一条都不足以单独让这次诈降成功,但每一条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周鲂不惜断发,最终换来了一场胜利,让自己一战成名。

在后人敬佩周鲂的同时,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言论。《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裴松之的注里引用了东晋徐众的话,此人说一郡之守,指责在于保境安民,结果他主动去引诱曹休,甚至不惜剃发,最终获得了功名,实在不是君子所赞赏的行为。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大家也能够做出清楚的判断了:周鲂并非主动想要追求功名,而是曹魏首先出兵的。其次,《三国志》也明确指出,周鲂是“被命”,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直接说是孙权命令的,何来周鲂主动引诱曹休一说?

由此可见,周鲂不愧是一代良臣,尽忠报效,值得尊敬。至于徐众的评论到底有何依据,小生实在是没有搞明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