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话呈现出萎缩与消退的态势,这是民族共同语、国家共同语形成与推广过程中的连带问题,很多中小学生不会说、也听不懂武汉话。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十二五”以来,我市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武汉方言健康发展。

开展“方言优化行动”,改善武汉语言形象。行动期间,我们会同媒体和有关机构发起“汉骂与汉敬”大讨论、“武汉方言规范用字”研讨会、“媒体上的武汉话”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关注武汉方言的规范与传承问题,形成了“汉话丢不得,汉骂要不得”“消除汉骂,推行汉敬”“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社会共识。

实施“方言调查行动”,保护武汉语言资源。2015年国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旨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操作规程,收集和记录方言实态语料,并建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语言数据库。按照上级部署,市语委、市教育局启动《武汉方言调查行动计划》,如期完成武汉话、蔡甸话、江夏话、黄陂话、新洲话的调查任务,调查成果进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此外,我市各区的方言建档任务也基本完成,并逐步向市民开放。

支持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开展方言研究传承活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汉高校开设了武汉方言选修课或“方言研究班”,江汉大学成立“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朱建颂主编的《武汉方言词典》《武汉方言研究》《武汉方言概要》《武汉民间歌谣》等专著先后出版,《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彭翔华)、《武汉方言800词》(周建民)陆续出版,《武汉方言小字典》(熊一民)可望近期出版。各区及民间的方言研究传承活动也日趋活跃。

编印《文明语言,和谐武汉》宣传手册,开辟武汉方言专栏,展示方言特色魅力,该手册累计发放400多万册。2011年,市语委办推出“爷爷教我家乡话,我教爷爷普通话”漫画创意,被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设计成第十四届全国推普周公益广告和宣传海报,面向全国各地广为发布,影响巨大。

我市高度重视汉剧、楚剧、地方曲艺等地域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批方言艺术精品。实施汉剧百出工程、楚剧优秀传统剧目复排工程,推出《宇宙锋》《王昭君》《万里茶道》等一批优秀剧目。武汉说唱团利用“湖北地方曲艺保护传承基地”——都市茶座曲艺剧场进行汉派文化传播,2004年起每年推出一部方言贺岁喜剧,随着《杠上开花》《信了你的邪》等剧热演,“岔巴子”“嘎巴子”等舞台形象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经国家广电部门批准,省市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一批方言栏目,“好吃佬”“的哥乐园”等栏目成为传播“汉派文化”的“有声名片”。鼓励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武了个汉”“武汉吃了冇”等)传播方言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承武汉方言的活动中来。

开设方言课在操作上面临诸多难题。武汉地区方言土语不少(如江夏区“南八乡”方言纷杂,其中湖泗镇就有“湖泗国”之称),而城市人口及学校师生“五湖四海”“南腔北调”,学校难以兼顾不同方言区的师生需求,开设任何一种方言课都势必会将一部分师生排除在外。此外,还存在方言课程标准不完备以及“谁来教”等一系列问题。

下一步,将依据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及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将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十四五”语言文字事业和教育事业规划统筹谋划、有序有效推进,进一步强化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和支持全社会“留存纯美乡音,记住浓浓乡愁”,为传承弘扬“汉派文化”,增强武汉文化软实力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