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我感觉看的是《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老师,写李贽的中间部分,在系统地介绍中国的哲学体系。

古代哲学体系

它的基础就是孔子对仁的标准。各种标准乱七八糟总结起来就是“仁”。大概就是克制,谨慎,尊重礼仪,温和大方。

这是一套理想的标准,就是跟实际相距很远。大概类似道家的“道”吧,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概念。

生命的意义,就是用来表达对别人的关心。这又跟佛教差不多。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永远存在的是无数因果循环。

孔子为哲学打了一个地基,然后孟子在上面盖出了第一层楼。孟子生活在战乱的年代,渴望一个强者出世,统一天下后,尊重儒家的规范,尽量少杀生。

孔孟之道战胜了诸子百家,获得了最大程度推广;同时文官也战胜了武将,获得了政治的统治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时代,于是时代召唤新的解释。

提供这个解释的人叫朱熹。他认为宇宙的真理是相通的,而且可以彼此印证,需要通过观察外物达到一种认知的效果。

中国的思想是一元宇宙论。有一个天理,会把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伦理,混为一谈,达到一种合一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愚顽不肖,那朱熹会认为他浊气比较重,需要可以通过呼吸吐纳的方法或者读书改善。

与这个理学相对的,大概就是王阳明的心学,认为理学的格物致知很累赘。应该直接追求心理的自然自在。

核心观点是“致良知”,翻译一下,就是尊重自己的良心。在行为上,主张老老实实的,知行合一。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做什么。

争论

然后言归正传,耿定向就代表理学,而李贽代表了心学。两个人决裂之后开始互相攻击。

其实在读这本书时,感觉挺累。因为时不时有文言文,还因为对我的知识是一种突破。好多我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

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吃力,而且好多地方都不懂。每一个字分开我认识,合到一块儿什么意思,我不知道。

读这种书大概就相当于,囫囵吞枣。就是先吃下去,什么味回头再品。

大概是耿定向指责李贽,说在讲学时打滚,带了一群和尚去卧寡妇卧室门口化缘,各种乱七八糟的行为,感觉这个人有问题,太放荡。

李贽指责耿定向,谄媚权贵才能获得官位,奴颜媚骨才能获得宠爱。这不也是一种打滚吗?而且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一种打滚。很少有人能身心如一。

李贽的这个学说破坏性很强,但破坏之后却没有建设什么。他可能也是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后期会把他的学说美化,神秘化。

可能我确实不能完整地理解,这本书所有表达的内容。这其实挺正常,没人要求,读书,必须把所有的都读懂。那谁不是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

书是作者的世界,他在讲述他的世界时,可能也没指望所有人都融会贯通。那我只讲我看懂的那一点也是可以的。

佛学

李贽有一个跌破三观的观点,说贪官可以危害小,但清官可以危害大。就是可以傲霜雪,但不可以做栋梁。

其实我也是这样想,我觉得真正评价一个人,还是在于他为国家的存在,为了百姓的福利做过些什么,而不是单纯的品德高尚。

这些哲学的东西,看着头大,脑袋晕。也许我真的不适合啃这些书。看到这儿,我突然有个想法,就是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儒释道一体的?

官员靠儒家起家,很多老年就会是佛门弟子。而有了他们的加入,佛门在不断的壮大,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一朵奇葩。

有本书叫做《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认为佛学就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体察自己和这个世界。我对这个没有研究,但身边很多人是佛教徒。

可能对我来说,佛学是一个待开采的宝库。有一天会挖开宝库,看看里面都有什么。

谢谢您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