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很多80后,已经步入到中年的道路了,他们时不时回想起儿时的生活,认为日子虽然过得朴素,但是却充满乐趣。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零食,除了瓜子,花生,泡泡糖,貌似就没多少零食,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学会了自制零食,将辣椒面、盐、醋混合在一个小瓶子里,馋的时候挖出来,放在手心舔一舔,那滋味到现在都无法忘怀。

小时候家住农村,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似乎每天的饭菜都几乎一模一样,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几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吃上一顿好的,而这所谓的好的,就是自家杀一只鸡,做一个红烧鸡块。就这,每次奶奶都很心疼,因为都是老母鸡,要指望它下蛋卖钱。所以,小时的饭菜真的都非常简单,那我们接下来就来谈谈:你觉得什么菜可以证明小时候家里穷呢?

一、咸菜

咸菜,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了。它的种类极多,基本以芥菜,白菜和盐为主料,一层菜,一层盐的腌制而成,待到发酵结束后,取出切碎再加些油翻炒几下,就可以用来配粥,下饭了。当然,到了春季,春笋破土而出,拨开沾满泥土的笋壳,只留下里面最鲜嫩的部分,切成笋丝同咸菜炒一炒,鲜味自然就迸出来了!

不过,咸菜应该是我们儿时吃得最多的菜了吧,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吃“玫瑰咸菜”,买回来的咸菜,稍微用油炝一下,然后加点醋和辣子就可以吃了。

二、玉米面糊

玉米在我国算是舶来品,它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后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玉米的种子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很多年前,物质匮乏,玉米就是人们的主要食物。玉米收获后,磨成面粉可以做锅贴饼子,粉碎成碴可以煮粥,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主食。

所在,在农村都有种玉米的,并且玉米面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早餐便会用玉米面做成稍微硬一点的糊糊,就着咸菜,或者一些绿菜吃,其实味道好挺不错的,一直到现在,有大部分人偶尔还会做一些,吃完以后感觉特别的舒服。

三、拌汤

拌汤也叫拌面汤。 它不用面杖擀,只用筷子拌,故称拌汤。它的主要做法是:抓一把面粉放在盆里,一只手抡半瓢清水淋洒在面里,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盆里的面很快拌成丝丝缕缕的面穗,把面穗拨拉进滚汤里,再把备好的葱丝、椒沫、香菜叶、菜籽油放进去,滚上几滚即成,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做拌汤的面粉是全麦面掺了山药面,颜色发黑而且量少,辅料只有葱和几滴菜籽油。拌汤也是农忙时应急的饭食,6月夏锄,8月秋收,鏖战在田间的人们到了中午已累得精疲力尽,又渴又饿,喝上两碗拌汤解渴止饿,立马有了精神。因此,农家在农忙时总离不开拌汤。

但是西北不产大米,所以那个时候能吃上大米真的很不容易,就连稀饭都吃的很少,所以想喝稀饭的时候,家长就会做拌汤,在面粉里面加入水,然后再用手慢慢搓,搓成一个个小颗粒,然后水开后煮熟,放几个绿叶菜,加点盐就行。而且一次可以做很多,放到干燥的地方,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因此,小时候家里缺米的时候就会捧上一碗拌汤喝。

四、苦菜

苦菜绝不是什么山珍海味,通常说的是野菜,那个时候虽然家里也有种菜,但是大部分都会卖掉,想吃菜的时候就会去挖野菜,吃得最多的菜就是苜蓿了,苜蓿营养丰富,是十分理想的家畜饲料,有"牧草之王"的称号。其中富含的多种维生素对人体也有好处,处理时弃掉根茎,留下叶子,做出的菜口感鲜嫩、营养丰富,是春日里的一道佳肴。但在绝大多数的时候,苜蓿是作为饲料的,一年可以收割2次。不过,在它最嫩的时候摘一些,做成蒸菜,或者凉拌,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地软,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地皮菜、地瓜皮等,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地皮菜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皮菜所含的一种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脑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能对老年痴呆症产生疗效。地皮菜是一种美食,最适于做汤,别有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也是寒性食品。具有清热明目,收敛益气的功效。主治目赤红肿,夜盲,烫火伤,久痢,脱肛等病症。

所以,每逢下雨后,孩子们就提着小篮子,跟着家里人去采摘地软,采回来的地软包成饺子,或者包子吃。如今这些野菜农村人很少吃,但是城里人却喜爱至极,甚至有些大饭店的野菜价格不菲。

其实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真的不好,不过我们也没饿着,有吃有穿也很快乐。现在我们问一个90后小伙,你小时候吃什么?他可能会说“你可能不相信,我小时候是捡来的,平常就吃开水泡饼子,加一点油盐就行,最奢侈的就是能吃一碗方便面。”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好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还能随时到便利蜂去选购自己喜欢的零食。最后我想问一下大家,如果让你说一道菜或者主食,证明你小时候家里穷,你会记得是什么菜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