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好坏,完完全全能在开发商的动作得到最直接体现,例如前几年市场趋于火热,无论是融资拿地还是快速卖房,开发商总是站在最前线。反观现在,9月份恒大正式宣布全国楼盘打折出售,在短短数天内,销售业绩高达千亿,与此同时高调进行债务重组,借此冲击债务规模所带来的压力。而融创董事长孙宏斌表示,随着监管部门出台“3道红线”,开发商自身负债率直接影响到后续融资能力,也就是说降低杠杆是当务之急;万科董事长郁亮则认为本轮调控加码力度堪比当初土地招挂拍,以后本质上和制造业并没有太大区别。

仅从这3位房地产大佬言论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未来楼市会比想象中要艰难,也许压力来源于货币政策,现金流有点成为最后一根稻草的趋势;也许压力来源于市场预期,购房者内心表面上需要的是房价下行,而更多的还是平稳触底。但不管是哪一种结局,利润空间被压缩是必然趋势,我记得曾经有个开发商高层曾透露,拿地成本占30%,建筑和运营成本占50%,房地产的红利期正在悄无声息结束。

本质上来讲房价的高低取决于基础成本,例如地价、建筑成本,而在这些成本并未出现明显下滑时,房价的起伏直接和财富的多少挂钩。简而言之房价上涨,持房者财富增值,而下行则开发商利润减少,城市经济受到冲击。

从以上特殊行情来看,不难能判断这一次楼市有点“温水煮青蛙”,房价或迎来首次下跌?从城市布局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接近60%,也就是说以往农村往县城跑的道路不再行得通。原因很简单,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为96%、户均套1.5,平心而论此时的城镇居民更多扮演房东的角色,以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必然无法支撑。也就说人口流向出现了拐点,最关键是高层发布通知表示,仍坚持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中大城市吸虹效应仍在,县城人口逐渐流向中大城市。

如果按照人口流向来推测下一轮市场拐点,无疑是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有着多重政策加持,房价上涨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三四线城市产业结构单薄、人口净流失,即使在宅基地确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助推下,市场天花板仍清晰可见。

反观此时市场动向,逐渐形成阶梯式分布。对此最近贝壳研究院将全国30城刚需买房门槛逐一划分:第一梯队,北京350万、深圳345万、上海295万;第二梯队,厦门266万、杭州226万;第三梯队,广州198万、南京190万。仅从这赤裸裸数据来看,请问大家扪心自问,买得起哪一类房子?由于过去库存、棚改的存在,早已使得一二线城市透支自身潜力,去年卖地收入超过千亿的城市就超过16个,连地价都如此,更不用说房价。

仅从这2点来,即使政策、土地、人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可预测,但不得不说有些城市仍有利可图,例如杭州、西安。但此时由于房价过快上涨,导致自身消费能力倒挂,这就宛如“温水煮青蛙”,市场横盘是第一站,也有可能是最后一站。

那在市场交易凝固的前提下,房价能迎来首次下跌吗?在我看来,这是必然趋势,或者说和前几年相比较,今年房价确实下跌不少,即使是未出现波动的城市,房子也逐渐卖不出去。也许在本轮调控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调控加码,例如相关部门部门表示“3道红线”将在2021年全行业实施,特别是那些靠着银行贷款生存的开发商,是重点整顿对象。对此经济学家马光远曾表示未来只有20%开发商能活下来,这一点并不是说大话。

如果硬要说一个跌幅,我认为30%最合理也是最具有实际性意义,一方面是开发商能接受,至少靠着账面现金流足以完成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另一方面土地财政数据能有所缓冲,以便对新一轮土地市场、供地结构等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截止至今,全国发布调控累计次数高达400余次,对此我毫不怀疑整顿楼市的决心,最关键的是在这一次重磅文件“十四五”中,明确坚持房住不炒。市场局部火热必然引起调控加码,深圳市场最具有代表性,而在今年不足2个月时间里,我不禁又想起了房产税的到来。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不少专家直言“这是陷阱”,当然这仅限于投资性群体。在二三线城着急去库存前提下,不排除有捡漏机会,建议这一类人抓住机会。反观刚需群体,请看好自己的现金流,谁是鱼儿、谁是钩,一切还未有明确定论,任何商品有涨有跌,这是经济规律,房子也不例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