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消息席卷楼市,那就是各大开发商和中介在朋友圈大肆宣传,表示银行将要全面暂停住房贷款,不仅仅局限于贷款额度,更多的是贷款资格,所以今明年将会是最佳购房时机。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需要思考2个问题,一是卖房市场动作不断,先抛开消息的真实性,着急卖房显然是最真实的,也许在特殊背景下,一些潜在规则浮出水面;二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的过快反应一定不是凭空捏造,更多的是对政策的敏感度。客观来讲,相关部门的确要求银行机构控制住房增量,甚至将占比下降30以下,但具体落地如何,当前还未有明确说法。

回归市场,住房贷款为何如此至关重要,当然这与楼市发展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在过去20年里,开发商靠着银行开发融资拿地,凭借预售制获取现金流来完成后续建造,从资金流动性来看,开发商仅依靠高杠杆就可以完成整个市场交易。简而言之货币政策的宽松直接取决于开发商手上资金是否充裕,住房贷款受限就意味着购房者消费规模受到冲击,房子不能卖出去就只能成为纸面财富。

无有独偶,经济学家朱海斌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金融货币政策收紧将成为常态,也许表面上来看,降低资金流动性减缓房价上涨,但最终目的是为了遏制金融风险,切勿以偏概全。

从以上特殊背景来看,虽说市场趋于横盘,所谓的供需关系凝固,卖房的人比买房的人都多,但这仍还不是结局。从11月份起,楼市将执行“新禁令”,直接确定未来2年内市场格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现阶段市场布局,在本身火热的金九银十期间,9月份二手房房价下跌城市个数为45,10月份为51个,占据核心城市60%以上,反观楼市“风向标”深圳,10月份新房成交环比下滑5.2%,连续3个月保持下行趋势,马太效应将至。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赤裸裸的数据存在,购房者更是选择持币观望,但这依然抵挡不住“新禁令”的到来,例如住建部召集龙头开发商召开座谈会,提出“限制房地产融资”新政策,随后“3道红线”应运而生;“十四五”规划文件正式出台,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

那在这样调控加码的前提下,这一次房产要贬值吗?平心而论,此时楼市正处于激烈竞争过程中,价格战将会是大多数开发商的被迫之选,例如恒大在面临巨额债务压力下,也不得不宣布全国楼盘打折促销,而在另一边债务重组实现自我解救。从数据上来看,截止9月份开发商完成销售目标均值为70%,表面上数据有所提高,但实则是龙头开发商的带头效应,对于中小开发商而言,去库存压力仍全集中在第四季度。

如果说开发商债务压力只是小打小闹,那么此时市场反应就显得很真实。从上一轮调控来说,曾经极度火热的城市,现在正在饱受市场的煎熬,例如合肥、燕郊,房价居高不下,有能力接盘的人少之又少,与其说房子卖不出去,还不说根本没人要,也许这就是贬值的潜在含义。

简单来说,今年时间过得很快,房价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坚挺,接下来只剩下2个月,留给开发商的时间并不多,在政策、销售、债务多重压力下,去库存压力日益渐增,房价下行或许只是退而其次的选择。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早在前几年王健林、马云观点一致,值得大家深思。作为万达掌舵人的王健林早早变卖旗下房地产业务,表示房价的高低屈居于当地消费市场水平,一旦超出承受水平,风险也将随之而来;而马云则表示未来房价如葱,本身建筑成本直线上升,但人口走向却逐年下行,楼市的压力不仅仅在于经济上行,更多的是人口红利的收缩,以后一个人需要赡养6-7老人,个人房产只会越来越多。

总的来说,如果用成本价值来看待房价,高房价的缘由必然来源于高地价,不少内行人表示拿地成本就占比30%,再加上建筑和运营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房价绝大多数只能上行。但不得不说此时这已然成为当前政策调控的第一目标,例如限高令的存在使其一二线城市失去地标效应,地王终究成为过去式;旧改正式接替棚改,大迁大建就此结束,不少城市只剩下一地鸡毛。

在我看来,这一次楼市的确不一样,无论是集体建设用地的直接入市,还是宅基地确权,一旦形成规模效应,足以冲击整个布局,但市场交易周期被拉长的前提下,买房更多呈现的是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