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未必都是趋势,那么质疑新技术,并没有什么问题。

有些新技术的确成为了行业趋势,同样,有些新技术被淘汰了,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就拿当年的变速箱为例,不少人当年力荐的AMT变速箱,今天早已消失不见,与其一同消失的,还有全铝车身等等,被淘汰的根本,在于这些新技术无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感受。

那么很显然,质疑新技术,有错吗?

必然没有错,毕竟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是行业趋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今天行业无数人质疑的纯电动车,的确也在被企业重新审视。

电动车,本就不属于新技术。

在能源枯竭、污染严重的形势下,所有企业都在转型,似乎燃油车成为了行业公敌,所有的企业都在重新定义能源,手边现成的电池,就成了驱动车辆前行的革新能源。

电动车相比于燃油车的确符合新标准,所以从定义上来说, 说是新能源没有问题。

但,电动车同样有着很多的问题,电池储存电量,电机转化驱动,电控调节这种传统的布局事实上在几十年前就有。

驱动轻松超一吨乃至两吨的车体,显然需要更大容量的电池包以及更多的模组,显然这项设计工作被复杂化,问题也不断积累而出。

譬如说,如何在短时间内保证电量补充,如何保证行车安全,如何保证电量及时得到补充,显然这些都是关系到切身使用的问题。

之所以电动车被人吐槽频频,一个原因是续航短,另一个是充电难。

电动车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活动半径受到制约的问题,比如说能够做到补电如加油一般简单便捷,那么很显然电动车的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显然,这个难度太大,而且电动车电池污染也是个问题。

这时候,就有人怀疑电动车的可持续发展性,如何保证安全、更舒适用车体验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不会造成比汽油车更大的污染,毕竟电池的回收体系还未建设成功。

这种质疑,是真正存在的。

企业也在弱化目前电动车的危机,并且通过新技术来强化新能源难度属性,尽量避开纯电动车这个选项。

比如说,丰田理解的新能源是配合发动机,来保证出色的使用感受以及更低的油耗,现代的新能源,则是氢能源技术。

‘新能源’,我们不应仅仅限于国内市场的“绿牌”车辆,国内定义的新能源,只是纯电续航达到一定公里数,才能够被定义成“新能源”车。

这个数据,应该是50km,因为纯电续航在51km的比亚迪宋MAX,就应该是绿牌了。

那么,新能源真的这么局限吗?相关要求给他挂上绿牌,他就是新能源,不给他挂,真的就不是新能源了吗?

这个理解非常狭隘,譬如说丰田的阿特金斯系统,能够把一台自重超2000kg的雷克萨斯LS,做到综合6L左右的油耗,这难道就不是“新型能源系统”吗?

新能源的理解有很多,不能仅仅局限于电动车,电动车只是新能源市场的一个细分开支,而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出色的新能源技术储备,所以选择了电动车。

所以企业一窝蜂造电动车的时候,就容易把新能源跟电动车画上等号,显然这有失偏驳。

当一些人质疑电动车是未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老迂腐,当年汽车代替马车的时候,也有人否认。

类比不恰当,从目前电动车的技术表现上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出行感受,效率以及体感上颠覆燃油车。

但汽车对马车的颠覆却是天翻地覆的,那么电动车真的做到了对汽油车天翻地覆的颠覆吗?

无论是续航,充电,可靠,操控还是产品整体,在日常使用中,电动车似乎造成的麻烦更多一些,唯一的优势,就是借助特定的优势,能够在保养,成本,脚感上优于燃油车。

但,这就意味着电动车能够颠覆内燃机了吗?

真正的策略,应该是在燃油车基础上进行质变设计反应,借助燃油车的续航优势,降低燃油车的油耗数据,保证未来向着3L乃至2L进发,这才是新能源的最终目标。

亦或者是,选择另外一种全新的能源,太阳能,风力等等,直接驱动车辆行驶,这恐怕才能够称之为新能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