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记者从“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夯实五个基础”为抓手,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贵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贵州独一无二的风景线,全省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是我省的一项重点工作。

据了解,除了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54个民族在我省均有分布。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2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4位,人口比重列全国第5位。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193个民族乡。

近年来,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治基础。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写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创建工作汇报,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省政府将创建工作列入民族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省政协组织开展专题协商,对创建工作建言献策。

(二)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物质基础。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更是主战场中的主战场。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高于全国;脱贫攻坚取得显着成效,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23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30.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8%下降到0.85%,其中,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590.6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9.4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8.3%降低到1.05%,57个贫困县摘帽退出,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变为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文化基础。围绕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目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民族工艺人才和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培养、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坚持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寨、进军营、进街道、进景区、进园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

(五)坚持依法治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法治基础。坚持开展普法宣传,建立常态化、群众性、集中性宣传教育机制,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建立新时代双语讲习所,组织双语宣讲队深入民族地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一法两规定”、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等法规政策,增强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我省是“全国民族关系最好的省份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主线、突出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创建工作新篇章。”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石松江在发布会上表示。

本台记者:林佳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