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倒闭”一词,毕竟略带戕害的措词,透露着对自主品牌的否定。

疫情催化了一些自主品牌的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体系得到膨胀的自主品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工厂产能布置过剩,堆积如山的投诉问题,以及被紧绷的财务问题,等等等等。

最近半年,“倒闭潮”不绝于耳。

前两天,长江汽车破产清算,再往前,力帆汽车申请破产重组,而一票新势力更是活在痛苦的边缘,往前一步是黄昏,往后一步是悬崖。

显然,这个时代没有留给国产车太多的解释机会,合资品牌的强势打击,一线自主品牌分割占线,二线自主品牌本身体量较小,加上研发、资金、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被全面释放。

有些品牌,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今年脱离主流视线的品牌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曾经辉煌无比的合资品牌,神龙两大品牌继续下行发展,三菱汽车份额仍然没有好转,斯巴鲁、斯柯达等等传统意义上的合资、进口品牌举步维艰。

自主品牌方面,更是惨况一片。

众泰、华泰、东南、陆丰、猎豹、海马等等自主品牌今天的发展,虽然仍然苟且于市场中,但年销量寥寥几万台,显然也只是活着而已。

这些企业中有一部分绝对不会宣布自己破产,原因是这些品牌承托的是整个集团的运转责任。

譬如说海马,通过股票让整个集团的房地产、金融业务运转起来,虽然汽车板块风雨摇摆,但整个集团却凭借着金融、房地产活的有滋有味。

这些自主品牌,有些是副业转主业,也能活的很潇洒,但有些新势力,是说再见都没机会。

赛麟、正道、陆地方舟、奇点、拜腾、红星、刺猬等等新势力品牌,当年宣布造车有多容易,今天就有多大的困难。

得之易时失之易。

中国乘用车市场所有的参与者,都在遭遇新一轮的考验,一方面压力在于行业整体下行发展,另一方面压力则来自于企业本身竞争对手过于强大。

10月份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份额虽然相比于去年同期上涨,但份额仍然在40%以下徘徊,尚未过去高度。

而在这份数据下,三大自主品牌长城、长安、吉利涨幅巨大,明显抢夺速度更快。

此外,一线合资品牌势头凶猛,本田、丰田、大众、日产几家合资品牌涨幅明显,正随着品牌的正轨道发展,产品的强势化表现以及经销的密集化运营,这意味着二线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想要拓展,还有着巨大的难度。

从消费角度上来看,下行的消费环境下,对产品的挑剔程度更加严苛,尤其是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已经洗礼多年的基础上,对乘用车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的消费者,接受一个全新的品牌,难度要比想象中的更大。

这意味着,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二线自主品牌难以挣脱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