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是房企灌输给呼和浩特购房者的一个理念:

学校扎堆,这一片楼盘就是学区;商铺扎堆,这一片楼盘就是商圈;房企扎堆,这一片土地必然产生地王……

在纵向的时间轴上,也存在扎堆现象:

2000年到2015年,是呼和浩特本土房企扎堆的时代;

2015年至今,是全国头部的外埠房企挺进青城的时代。

第一个时代已经落幕。无数本土房企在攫取了第一桶金后,也给呼和浩特留下了数百个项目的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个时代还在兴头上。无数外埠房企冲着石家庄以外离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的名头,蜂拥而至。他们给呼和浩特留下的是与收入不匹配的高房价,也许是高房价,或者还是高房价……

属于第一个时代的本土房企扎堆,让许多购房者体会到了内蒙古大商城烂尾的破财之痛;属于第二个时代的外埠房企扎堆,则是开启了房奴的另一种幸福生活……

当然,以上两个时代的房企都属于呼和浩特的房企。唯一可虑的是,当呼和浩特的房企把原本就该是正常的兴建程序的房地产“无证”都拿来做广告的时候,飞速增长的房价,飞速干瘪的钱包以及让购房者看不到飞速矗立的高楼大厦的未来。

呼和浩特的毫沁营、保全庄以及如意的房产可以卖到每平米16000+,呼和浩特回民玉泉的部分房产还在吭哧吭哧向五位数的房价不懈努力。在呼和浩特的西边儿,一个曾经叫“金川”,现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地方,购房者还在为房本该落户到呼和浩特市区还是土默特左旗而劳心劳力。

2012年,恒大到呼和浩特开疆拓土,并不是呼和浩特头部外埠房企打开呼和浩特房地产市场的元年,2015年以后,呼和浩特房地产市场回暖,尤其是2017年前后,呼和浩特全面停止去库存栽下的梧桐树,才是头部外埠房企纷至沓来的高峰期。

头部的,外埠的房企落脚呼和浩特已经三年多了。当年拿到手的光秃秃的土地上已经“种”满了各式各样,要么打着“低密度”,要么打着“天然氧吧”,要么打着“景观房”等等旗号的房子。鳞次栉比,气象万千。

也是在外埠头部房企入驻呼和浩特的这几年里,呼和浩特房价实现了质的飞跃。接棒本土房企后,房价成功实现了翻一番的愿景。现在正向着15000+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土房企创造的烂尾楼,鄂尔多斯广场被头部的外埠房企华润接手,万象城将矗立在原交通学校的原址上。另一个被冠以“呼和浩特最大烂尾”的内蒙古大商城第三次拍卖不知道何时举行。

两个时代的房企,在呼和浩特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对接,相信,以后这种对接会越来越多。只是,第二个时代留下的后遗症,会有什么样的“后来人”对接呢?或者,后来人永远不会出现?

年年岁岁涨相似,岁岁年年房不同。2020年,呼和浩特房地产的金三银四被疫情狙击,金九银十有没有预想中那么红火,年底的大促,房企又开始动了心思。但是在全国房地产遇冷的大环境下,呼和浩特的房企想要“旧日重现”,困难重重。

别的不说,呼和浩特的确有负重前行的房企,但是,也绝对少不了减配降费的房企。越到年尾,呼和浩特关于交房质量问题的声音就越密集,无论是刚需盘,还是改善盘,都在“中枪”。

房企还是原来的房企,只是和前两个月各种一掷亿万拿地,争当地王的“豪爽”,有点小差别。原因很简单,曾经一涨而不可收拾的呼和浩特房价遭遇了横盘,房企自己的兜兜里也不宽绰了。

这些包括头部外埠房企的房产减配,往往都是“润物细无声”。表面上的地砖、景观等等一应俱全。但是在很多看不到的地方,都有可能减配。比如@内蒙古楼市观察的文章就称,楼体外立面方面,比较好的是铝板、石材,但现在即便是改善住宅,用的比例也很少了。好一点品质的楼盘会用真石漆,再低一等就是涂料了。这些我们都肉眼可见。

房企来了,房产旺了,房价却横盘了。在呼和浩特买房,质量咋样了的设问,一般人真回答不了。但是,“十年树木”的建筑工程竣工,现在缩短到了二到三年,“百年住人”的房产的70年使用权却没有缩短。如之奈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房价,铁口会断房。”我是铁口断房,每日陪你判断呼和浩特房产趋势。今天的房,就断到这里。灵验不灵验,时间来考验,老铁们拭目以待。特别提示:看完文章,评论点赞转发关注,事业会顺利,人生会高光!

#呼和浩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