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本報特約記者馮金源

大學生士兵杜瀟留隊了。不少戰友都沒想到,那個平時總愛談論退伍回家如何創業的年輕戰士,竟然選擇留在了大山深處的陣管防衛連。

“我要感謝咱們旅史館。在成長道路上,我很慶幸能遇上這樣一位‘良師益友’。”在火箭軍“東風第一旅”奮鬥強軍故事會上,杜瀟說起了自己的成長故事。

“活着拼命幹,死了也合算,埋在山頭上,頂起原子彈,爲黨爲人民,再苦心也甜……”幾個月前,旅裏組織老兵到旅史館參觀。聽着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着牆上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和“先鋒榜”上同批戰友的名字,杜瀟彷彿聽到了某種呼喚。“要走,也得等把名字掛進旅史館再走!”回到連隊的杜瀟,提出了留隊申請。

“真實的史料,是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該旅領導介紹說。近年來,爲提升軍史場館育人功效,他們積極探索創新,融入時代元素對旅史館進行翻建改造,充分挖掘紅色歷史對官兵幹事創業的激勵作用。

“剛到咱們旅時,我曾與一面‘姓名牆’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上個月,在該旅發射一營“傳承紅色基因、爭當一旅傳人”微課堂上,發射連排長劉超這樣說。

劉超畢業後曾因管理方法不得要領、不適應崗位而心情低落。旅裏組織新幹部參觀旅史館,他一走進大門,就被那面印有280名官兵名字的“光輝歲月”牆吸引了。

這面牆,來歷不凡。上世紀50年代末,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黨中央、中央軍委毅然決定:組建地地導彈第70分隊。280名剛剛撣去戰爭硝煙的官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悄然扎進茫茫戈壁。面對一無裝備、二無器材的困境,這羣年輕人迎風斗沙,把白鐵皮敲成訓練器材,用麻繩當電纜組織訓練。經過數年苦練,他們最終打響了震驚世界的“爭氣彈”。

劉超盯着280名前輩的出生年月,細算起他們的年齡,“當時的他們與我同齡,卻隱姓埋名幹着驚天動地的大事……”走出旅史館前,他在留言簿上寫下了自己的心聲:“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想續寫‘東風第一旅’的光榮與夢想。”

“旅隊六十載艱苦創業史上,最不缺的就是鮮活生動的故事。”該旅領導說。爲讓青年官兵更深刻地感悟旅隊奮鬥歷史與優良傳統,他們充分發揮旅史豐厚的優勢,利用多種方式講好奮鬥故事,充分展現“東風第一旅”的光榮歷程,收到以史育人的良好效果。

站在修繕一新的旅史館裏,看到玻璃櫃中的那部老電臺時,鬚髮花白的老兵郭新民眼眶溼潤了——40多年前,從他手裏發出的那份特級電報,已經成了鐫刻在通信兵史冊上的“唐山第一報”。

“我發報的時候,用的就是這個型號的電臺。”老人動情地給大家講起了那段戰鬥歲月:與死神多番搏鬥後發出告知災情的“第一報”、打響震中地區抗震救災“第一槍”……解說員、通信營指導員李紅傑一邊聽着老兵的講述,一邊快速記下這些故事。

此後,該旅黨委以此活動爲契機,抽選人員組成專訪組,專訪了曾在一旅奮戰過的老戰士、英模代表,邀請他們走進旅隊與官兵面對面交流,並將他們的先進事蹟製成專題教育片。

採訪這天,我們走進該旅史館,只見長廊屏幕上正在播放這部專題教育片。屏幕裏,老“一旅人”正如數家珍地講述着奮鬥歷程:原總裝備部副政委高同聲,回想起官兵缺衣少食仍堅守大漠礪劍的艱苦歲月時,幾度哽咽;當年還是學員排長的秦澤海,談到導彈發射的那一聲“點火”時仍熱血澎湃;曾被表彰爲“一對好主官標兵”的一等功臣連長郭紹德和二等功臣指導員李政朝,講述了建連像家的點點滴滴……屏幕外,“東風人”艱苦創業、苦幹實幹的熱血擔當,讓年輕官兵找到了心靈“共振點”。

只有官兵喜歡看、喜歡聽,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爲打造一座官兵認可的旅史館,在翻新工作開展前,該旅抽選骨幹成立技術團隊,到軍地多家史館參觀學習、汲取經驗。最終他們決定,要用符合大衆審美的時代元素展現鮮活故事,讓史料、文物“活”起來,力爭讓紅色文化與官兵成長緊密相連。

3D打印、立體投影、全景拍攝……文史數字化,成爲該旅史館此次翻新的一大突破。在歷史沿革展廳,一面數字化屏幕引人注目:巨幅屏幕前,設置着沙堆、乾草和石塊組成的戈壁灘。這是依照該旅執行重大任務場景製作的數字展示交互系統。講解員張天依按下播放鍵,照片、視頻便閃現在參觀者眼前,畫面上的人物立刻鮮活起來。一聲響亮的“點火”口令響起,鋼鐵托架上的大國長劍拔地而起,直刺蒼穹……

“原來這就是導彈發射時的場景。太壯觀了!”入伍後被分配在通信機房值班的上等兵牛振宇,一直想親眼看一次導彈升天。第一次看到全景拍攝的導彈發射視頻,這名“00後”士兵被深深地震撼了。

數字體驗廳裏,一座3D打印的假山中間被掏空,現場還原了“地下龍宮”的值班室。在立體投影中,一個在導彈陣地值班室“升太陽”的故事重現大家眼前,讓人身臨其境——通信班長李加華帶着一名新號手,要長期在分不清白天黑夜的地下陣地值班。爲了讓新號手早日適應,李加華便用筆在紙上畫了太陽,每天早晨準時貼在坑道牆壁上。後來,“升太陽”成了該旅通信號手的傳統。3分鐘的投影短片,生動展現了火箭兵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蹟,讓參觀者深受觸動。

“官兵的感受強烈,就更能產生感動和共鳴”,該旅領導說,“融入官兵喜聞樂見的新元素建設數字史館,應該是未來的趨勢。下一步我們將藉助網絡建立網上史館,以更好地留存史料,讓官兵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觀史館。”

左圖: 火箭軍“東風第一旅”積極探索創新,融入時代元素建設軍史場館,充分挖掘紅色歷史對官兵幹事創業的激勵作用。圖爲該旅旅史小教員、某營副班長彭鑫(右一)正在旅史館中爲大家講述旅隊創業初期,由於設備不足,官兵用麻繩當電纜組織訓練的奮鬥故事。

潘 槿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