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西城法院:有人声称能办北京户口、车牌,诈骗200余万

有人声称能解决北京户口、车牌,先后骗了20余人200余万钱款。11月12日,北京西城法院通报5起社会生活热点领域刑事诈骗典型案例并揭示常见诈骗“套路”。

数据显示, 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该院审理刑事诈骗案件共计232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以2020年1-9月为例,该院审理刑事诈骗案件共计44件,被害人数多达115人,诈骗金额高达1876万元,截至判决作出前,退赔比例仅为12.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在买房购车、子女入学、求职落户、投资理财等社会生活重点事项上,因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切身利益,在追求更好选择的时候,人们有时会有“走捷径”的想法。北京西城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汪琦指出,这种想法往往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导致社会生活热点领域的刑事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

据通报,此类诈骗案件通常存在固定模式和普遍规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被害人数众多、诈骗数额巨大。近三年来审理的这该类案件中,被害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诈骗数额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第二,诈骗内容多为涉及社会生活热点领域的稀缺资源,例如北京市落户资格、小客车购车指标、重点学校入学名额、原始股申购资格等。第三,被害人对于上述稀缺资源通常不具备相关资格、不符合相应条件,且对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原则政策均不甚了解。第四,犯罪分子与被害人之间存在一定社会交往关系,通常双方具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关系,或经由熟识的居间人介绍相识。正是因为这种关系,被害人才会放松警惕,不对犯罪分子自称具有的能力、关系和人脉进行深入考察。第五,被告人大多将赃款挥霍,造成赃款退赔追缴难度大,社会影响恶劣,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第六,犯罪分子具有前科劣迹的比例较大,且多因诈骗、职务侵占等非暴力型财产犯罪受过刑事处罚,这反映出这类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深、改造难度较大。

前述典型案例显示,有人声称能解决北京户口、车牌,先后骗了20余人200余万钱款。

据通报,汤某是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有很多外地朋友想要办理北京户口,就动了歪念头。她把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一些单位招聘信息,如“北四环国企文化口行政管理岗位,工作+北京户口+宿舍,大专以上,29周岁以下!2个名额,3个月实习期,转正后6个月下户口”等内容复制下来,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还在多个生活群里散布自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的消息。

“有人找到她询问,她就谎称自己有亲属或朋友在公安部门工作,自己有能力办成此事。如果对方要办,她就和对方签订合同,每办理一个户口收取人民币10-20万元不等,承诺办不成就退款。”西城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岩表示,汤某先后和20多人签订了协议书,被骗的有的是熟人、朋友,也有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等等。后来,又陆续有人问能不能办理北京车牌,她也一概应承下来,与对方签订合同,留下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

实际上,汤某根本没有能力办理户口、车牌。后来,找她退钱的人太多了,她就把原来使用的手机卖了,也不再使用手机,以为这样就没人能找到她。案发后经查,2014年至2018年间,汤某虚构可以办理北京市户口、北京市小客车指标的事实,共计骗取钱款2335000元,案发前还款共计183800元。

最终,北京西城法院以被告人汤某犯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二万元;责令被告人汤某退赔人民币二百一十八万一千二百元。

法官提醒,对于买房购车、子女入学、求职落户、投资理财等事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及时、全面了解相关法规政策,不要轻信他人,对于“身边人”“熟人”也要心存防范、保持警惕,更勿迷信“潜规则”,对于不符合政策标准的,坚决放弃侥幸心理和“占便宜”心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事出反常必有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