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如今饱受诟病,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它却是中国最火热的行当,也催生了无数的亿万富豪。

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随着那个时代的褪去跌落了,只有少部分得以成功上岸,又在另一个赛道上闯出了新的传奇,比如史玉柱、宗庆后、钟睒睒、张思民。

也许你根本没听过张思民,但有两种保健品你一定似曾相识,一个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海王金牡蛎胶囊”,直到现在都还在市场上销售。

另一个则是本世纪初的“海王金樽”,当年的知名度仅次于“脑白金”,不但创下了一个销售神话,也把张思民推进了2001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的前十名。

而现在的张思民,已转型成为中国医药流通、制造领域的巨头,坐拥海王生物、海王英特龙两家上市公司,一年入账700多亿。

张思民与史玉柱等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刻意保持与聚光灯的距离,以至于都被媒体遗忘了,而他的造富故事也就少有人知,甚至是一无所知。

但实际上,作为昔日最年轻的“保健品大佬”之一,张思民的过往可能更精彩。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深圳蛇口石云村的一栋普通住宅楼里迎来了一群年轻的创业者,领头的小伙子一口东北话,对着身边的几个员工坚定地说: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深圳闯出一片新天地。”

说话的正是27岁的张思民,从创业起就抱定了必胜的信心。

彼时,这栋居民楼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创业公司,其中就有华为,比张思民早到了两年。

不过,那时的华为还只是个代销交换机的贸易公司,勉强能养活自己,平平无奇,张思民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没过两年,张思民从居民房搬进了新的办公楼,也就对那些曾经在一栋楼里接触过的公司淡忘了。

张思民创业两年后的新办公楼

直到多年后,华为、任正非这两个名字再次传入张思民的耳朵里时,他才恍然一惊:

“原来我曾经离中国最伟大的公司、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这么近。”

此后,与任正非曾在同一栋楼创业的过往,就成了张思民谈自己创业史的必讲题。

当然,张思民对任正非是充满敬意的,在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中也曾公开表示:

“任正非是我的商界偶像。”

其实,拿任正非当偶像的同时,张思民也是不少人眼中的偶像,

1962年,张思民出生于吉林长春,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对他的教育要求就很严格,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看高中的书了。

而张思民读书也堪称“天才少年”,高中只上了半年,就跟父母提出要参加高考,于是直接跳级到高三。

1979年,16岁的张思民一举考上了哈工大这所被称为“工程师摇篮”的名校,就读于精密仪器系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专业。

在大学里张思民也同样是学霸,连续拿了三年的三好生,还入了党,如此优异的成绩,让他在毕业时被分配到了首都北京航天部207所。

80年代,去趟北京还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梦想,更何况还是在那么“香”的单位工作,张思民在同龄人的眼中就是毫无疑问的偶像。

但张思民只在207所干了三年就转行了,直接调到了中信投资总公司,从一个技术研究员变成了金融投资分析员。

1988年,中信在深圳成立分部,张思民又主动提出到南方去,于是就带着自己新婚的妻子离开北京,去到了改革开放最火热的深圳。

也就是在深圳,张思民迎来了创业的契机。

当时张思民负责研究一个日本引进的海产品开发项目,就是从牡蛎的肉里提取出营养物质制成一种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胶囊。

大家都知道,牡蛎的肉素来被认为有解毒降压、滋阴补阳的功效,如果能做成胶囊,这市场需求可不得了。

张思民很认真的研究了这个项目,并向总部报告建议投资,但是最终却没被批准,眼见着这么好的一个项目,张思民觉得错过了太可惜,心一横,干脆自己做。

第二年,张思民提交了辞职报告,并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3000块钱“巨款”,开始了前途未卜的经商之路。

3000块钱在那个年代也干不了太多事,为了节省开支,就租了便宜的居民房,于是才有了和任正非同楼创业的经历。

华为也待过的居民楼

不过,3000块钱也就只够租房、开工资,提炼牡蛎肉和加工那都是需要机器设备的,张思民之前做投资攒下的人脉资源起了作用,很快就搞来了贷款。

1990年,产品试制成功,张思民也早就想好了产品的名字,就叫“海王金牡蛎”,为何以“海王”为品牌,其实颇有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意味,隐含着斗志和野心。

一番精心包装后,海王金牡蛎果然一炮而红,1991年就卖了3000万,1992年则直接攀升至1.2亿,那一年张思民才30岁。

不过张思民没有被第一款保健品的成功迷乱双眼,直觉告诉他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1993年,张思民成立了海王集团,开始从单一的保健品业务向医药流通、制造领域渗透。

当然,保健品还是早期最主要的现金流,于是1994年又推出了前文所说的“海王金樽”,只是这款产品刚上市时不温不火,直到2001年才在全国彻底打响。

1998年,海王集团旗下海王生物(医药流通、制造业务)成功登陆A股,这代表着张思民已经在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占住了一个位置。

而海王生物登陆A股以后,张思民也就不仅仅是个医药保健品的行家了,同时变成了一个资本运作的高手。

2005年,海王英特龙(自研产品业务)在香港上市,2007年,海王星辰(连锁药店业务)在美国上市,三家上市公司在手,张思民一度风头无两。

不过,海王星辰于2016年从美国私有化退市,连锁药店的业务则并入了海王生物旗下,如今的张思民手中是大陆、香港各一家上市公司。

当然,仅从这两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算不上亮眼,也就挣点小钱,但张思民对外花钱却挺大方的,从汶川地震到现在,已经捐了数亿。

光是今年以来就捐了2个亿,其中抗击疫情1个亿,给母校哈工大捐了1个亿,如今的哈工大图书馆已经改名“思民楼”了。

还记得2013年的时候,张思民曾展望海王集团的2020年,把规模目标定在了1000亿,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还差200多亿,如今2020年就快结束,希望他能够如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