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廷命多隆阿将军率兵入陕,大军围剿,陕西叛军势力渐不支,乃由三原转入甘肃境内。

但陇东自然条件差, 地瘠民贫, 天灾频仍, 粮食短缺, 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在多隆阿死后,他们生起重返陕西之意。

陕西西面, 自北而南与甘肃接壤, 边界长达2000 余里。

由甘肃进入陕境主要有三条通道:

一条是沿千水河谷进入陇州、千阳, 再东至凤翔、岐山、扶风、西安。

千水北有岍山, 南有陇山, 千水河谷自古以来是甘肃进入关中的主要通道之一。

另一条是沿泾水河谷, 进入长武、邠州(今彬县) , 再东南经永寿、乾州(乾县) 、礼泉、咸阳至西安, 或经三水( 今旬邑县) 、淳化、泾阳、三原至西安。

泾水的支流马莲河在长武东北入泾水, 泾水河谷及流经地区也是甘肃进入关中的主要通道之一。

第三条是沿子午岭进入陕北和关中。

子午岭在庆阳、宁州( 今宁县) 之东, 向南延伸至陕西旬邑由庆阳东越子午岭或进入陕北保安( 今志丹县) 、安 塞、延安, 或进入鄜州 ( 今富县) 、中部(今黄陵县) 、宜君等地, 又可由庆阳、宁州、正宁南下金锁关, 再北上进入鹿阝、宜地区,或南下关中, 至耀州( 今耀县) 、三原一带。

清军加强对邠长和千、陇的防守, 堵截他们靠近陕甘边界。

同治五年( 1866 年) 春, 陕西叛军掀起了第一次返陕高潮。

促成这次返陕高潮的主要原因

一是粮食供给困难, 固原等处数万人,“ 以粮食短绌, 议乘春融之际, 纷窜陕疆”, 欲图回到新麦即将登场的陕西故土;

二是受到兰州兵变的鼓舞。

三月三日, 兰州发生兵变, 督标马福率众围攻总督衙门及中军协署。

河州在兵变的大好形势下, 攻占隆德, 围攻省城, 庄浪、靖远、华亭等地也陷入围困之中。

兰州兵变鼓舞了叛军“ 宁、灵、庆、环、平、固、河、狄 各 路, 纷纷弃城挈眷, 空壁东进, 迅速“ 汇集陇东”, 徘徊于华亭、崇信、灵台、庄浪之间”, 准备大举返回陕西。

兰州兵变发生后, 杨岳斌采取刘蓉的建议:“ 姑置兰州为缓图, 专用力东北, 杜平、固出窜之路, 通庆、泾馈运之途, 后顾无虑, 然后可鼓行而西”, 加强对入陕门户邠长的防守。

叛军于是多次由清军防务薄弱的千、陇入陕。

四月十五、十六等日, “ 分前后两股, 招诱溃勇东趋, 前股系崔三, 统带约四五千人, 叛弁 袁奎等附之”。

十七日至陇州温水沟、塬子头, 围州城, 后至城西40里的咸宜关。

叛军在围攻陇州城时, 主力已至千阳寺沟, 四月二十一日围攻千阳县城。

在距城5里的保安堡与清军与其激战后, 撤至新兴堡、寇家河等处。

因通往凤翔、宝鸡的大道被清军阻挡, 遂分马队由千阳北山小道至凤翔盐坎堡一带, 前峰已至岐山。

四月二十二日, 叛军主力由新兴堡, 经草碧镇至千阳黄里铺, 在洛城河湾击毙清通判周宏谟。

二十三日至柳林铺, 后经董家河、孙家堡, 翻千阳县的老爷岭, 退回甘肃灵台县新集镇。

“ 后股穆三统带约万余人, 叛弁李朝庆附之, 由水洛城、故关扑出, 分据陇境”。

在白牛堡、太冲堡遭清军围剿, 也退回甘境。

五月, 叛军首领“ 马生彦、孙义章等联合靖远、静宁、固原、隆德各处巨股, 陆续窜至陇州, 其前经败窜之穆三、崔三、马万祥等亦折转盘踞固关、咸宜关、神麻铺、曹家湾、太冲峪、王马嘴、高岭子、白牛峪、高方庵、蒲峪川等处村堡, 蔓延数十里。

打算先占据陇州为根据地,军力约四五万人, 甘肃陇东地区的叛军“ 倾城而来”,“ 所存无多”, 绝大部分都参加了。

叛军围攻陇州不克, 主力2万多人进攻太阳沟, 击毙清军参将萧玉田。

之后他们分队东进:

一支由王家嘴至蒲峪、焦家山、太冲峪、白牛峪一带入宝鸡。

一支由阎家湾至白家滩、麻子山、把关口、温水沟一带, 趋千阳。

叛军马队已分股由麟游绕至凤翔属的横水镇、石羊铺, 千阳属的杜阳镇、巴都等处。

凤翔危急, 清廷急令刘厚基、金顺等部驰援, 又调王得胜、萧庆高分别增援宝鸡、陇州, 加强千陇通道的防守。

五月底, 马生彦、孙义章等主动撤退, 经太阳沟、草碧镇、杜阳镇至固关。

五月底, 叛军万余人, 大败清军李助发部, 由静宁锐意东进。

后分股一至上关铁马河。

另股由神峪河、马二堡, 渐趋赤亭( 城) 镇, 准备进入固关和岩镇。

时张家川和固原联军数万人, 进至咸宜关和固关。

六月十二日, 刘蓉奏报: 鄢太愚禀称:“ -酋穆四、马蜡子扰及保安属之双庙子, 会扑金汤镇等处。

又大股-众由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窜出, 此股与陇州大股声气相通。”

“ 渭南余马两阿浑并男妇二三万, 回陕就粮”, 至陇州赤延镇。

其地当华亭上下关往来要冲, 叛军万余人屯扎上关、白杨林, 四出筹办粮食。

六月四日, 清军往剿, 副将方得元、参将余炳忠等阵亡,。

清军大队向叛军持续攻击,叛军抵挡不住向尖骨山退走。

六月十五日, 叛军马队由灵台史家河至邵家寨。

十余日内驰骋麟游、咸阳、泾阳等八九个州县, 清军昼夜尾追, 叛军退回平、固。

叛军由固关、咸宜关入陕, 受清军阻截后屯扎在陕甘交界的华亭县境内。

仙姑山( 尖骨山) 、龙 眼 镇、四条岭、马峡口、高山堡、山寨镇等处回营林立, 卡隘层叠。

从六月初起至八月中旬, 叛军在华亭县境内与刘厚基、谭玉龙、杨得胜等部清军进行了数场战斗。

六月三日, 大股叛军在刘家磨一带阻击清军。

二十三日, 清军三路围攻张家原, 叛军围困中军,派出偏师牵制其余两部,战至中午清军大败。

二十四日, 清军萧庆高等部进攻大北山、暖庄川, 其地山险沟深, 叛军全部出垒拼死抵抗。

十字路、尖骨山、马峡口各处叛军出马步万余人援战, 骑队由桑林内包抄清军后路, 叛军数倍清军, 拼死奋战, 清军以枪炮轰击, 也不后退,双方僵持,后叛军退走。

二十五日, 叛军2万多人, 分屯暖庄岭、磨平川一带, 又设伏大北沟、小北沟、白窝沟、小窝沟包抄清军。

二十七日, 清军在大小北沟设伏, 以主力直攻暖庄岭, 佯败。

叛军追击遭到伏击, 退至山茨峡。

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 杨岳斌亲率清军围剿清水张家川叛军。

清军由莲花城向东节节搜剿, 先后攻陷邵家寨、李家堡。

清军进至川口时, 叛军列队川中, 顽强抵抗。

叛军人多, 清军不敌, 傅先宗被箭射伤。

八月七日, 清军进攻店子峡, 叛军分股, 一并入华亭,一绕至隆德、静平之间。

八月五日, 清军张在山部开抵华亭, 多次遭到叛军的围攻。

二十一日, 清军抵马峡口与敌作战 ,自寅至未, 鏖战六个时辰之久, 清军受伏击, 几乎全军覆灭, 总兵林连升、张得胜、副将范清元、游击魏金明等阵亡, 兵勇死者更多。

清军雷正绾率部支援, 从后用火炮向叛军轰击,叛军退出马峡口。

清军在华亭县境内经过两月多的围剿扫荡, 付出了惨重代价, 先后攻陷了尖骨山外围的一些据点,。

八月十七日, 刘厚基、谭玉龙在下关会合上关萧得扬等军, 进攻尖骨山,。

二十日, 各路清军齐集尖骨山。

叛军不敌,分路撤退, 至山寨镇会合, 老弱妇女先行, 马步殿后。

清军萧得扬、黄鼎立即追剿,黄鼎部彝军此役表现出色,将叛军后队全歼。

叛军向平凉、隆德一带退去。

同治五年( 1866 年) 秋, 白彦虎等在甘肃华亭县的上关、下关和尖骨山等地战败后, 大队向泾州和庆阳府转移, 集结在宁州董志原, 号称董志原十八大营。

董志原地处宁州( 今甘肃省宁县) , 在马莲河之西, 北至安化( 今庆阳) 之驿马关, 南到宁州之邱家寨, 西起镇原县之萧金镇, 东达合水县之西华池, 广袤三四百里。

董志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不仅可以“ 北通金积, 与马化龙取得密切联系, 而且又可以东寇陕疆, 不惟延绥榆如履平地, 即秦川腹地, 亦不时冲逼, 致官兵疲于奔命, 无可雕剿”。

董志原土地平旷饶沃, 是陇东的粮食基地, 屯驻于此, 也可以解决粮食供应困难。

马正和、白彦虎、崔伟等率众以董志原为根据地, 活动在甘肃庆阳府及陕西凤翔、邠州、延安等府州县。

到达董志塬后, 仍按照原来的村坊分扎各处。

冯君福驻萧金镇, 邹保和驻扎十社镇, 马正和驻扎西峰镇的寨子街, 杨文治驻董志镇, 白彦虎驻西峰镇北十里的晏西坳。

每支部队的驻营地称为营, 共计18个驻营地, 总称“十八大营”。

每营的人数多少不统一, 多达数千人, 少也有几百人的。

各营相互协作和共同作战, 彼此联系比较紧密, 已经形成为一支统一的武装力量。

董志原十八大营有多少人?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林寿图的奏折中说:“ 现在-军马步六七万之多, 上自寺沟、西峰、驿马关, 下及焦村、泰昌、枣社二百余里, 尽 属 贼踪。”

同年十二月三十日, 陕西巡抚乔松年奏折中说:“ --逆麇集甘省庆阳、宁州一带, 大股以六七万计。”

十八大营马步六七万人,这应是指具有战斗力军兵, 加上眷属人数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至少也有20余 万。

十八营每营设元帅, 负责营务和指挥作战。

记载元帅姓名的史籍主要有左宗棠、刘典、穆图善等人的奏折。

左宗棠入陕后给清帝的两次奏折中报告了董志原十八大营元帅的姓名。

同治七年( 1868 年) 十二月十日, 左宗棠奏折中说:“ 此次窜扰邠州、三水北路之贼, 系H目白彦虎、马长顺、邹阿浑等股。

其禹得彦、崔伟即崔三、陈林、马正和等逆酋, 则方赴陇州求抚, 其党赴水洛城一带掳粮, 未与俱来,窃惟董志原H逆, 号称十八营, H目冯君福、杨文治、马生彦三逆已遁金积堡, 所有伙党均归并白彦虎、马长顺等。

其禹得彦、崔伟、马正和、陈林等在诸酋中颇称桀黠。”

同治八年( 1869 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 左宗棠奏折中又说:“ 董志原-逆号称十八营。

其中-酋如陈林、崔伟、禹得彦、马正和、白彦虎、余( 于) 彦禄等皆拥众万余, 素称剽悍。

近因分股出掠, 均被官军击败, 饥蹙日甚遂纠集十八营, 倾巢东犯, 以陈林、冯君福居前, 崔伟、余( 于) 彦禄、马正和、蓝明泰等继之, 其余逆首随后策应。

共合悍党三四万。”

1956 年马长寿先生在甘肃平凉、泾源等地的进行过调查, 所提供的十八营元帅姓名有:白彦虎、马正和、崔伟、禹得彦、于彦禄、马长顺、马生彦、毕大才、杨文治、陈林、阎兴泰、冯君福、马镇国、蓝明泰、哈连金、邹保和、张化雨、马维骧、赫明堂等 。

陕西叛军占据庆阳董志原,五六万人马,十几万眷属粮秣所需,不得不取诸邻县。

甘肃之要在平凉,而平凉之保障在镇原,东连陕西,北临宁夏,西为往甘凉大道。

镇原与董志相距仅一百余里,叛军时来侵扰,防不胜防。

廪生慕性生,家住镇原南乡之平泉镇,闻而叹曰:事急矣,明者观患于未萌,况已著耶。

贼之所以常扰镇原者,为粮耳,粮尽则县城不可保矣。

危乎哉!若不请兵助援,吾属皆殂上肉耳。

镇原禀生慕性生,闻之十八大营之事,叹息说:事请紧急了,贼经常骚扰镇原就是为了粮食,粮食尽了,镇原就保不住了,乃赴平凉效秦廷哭。

知府田增寿以援军失利,郡城危如累卵,自顾不暇,遑言救人。

饬令练团自保,即以性生为镇原团总。

知府田增寿任命慕性生为镇原团总。

慕性生回来倾其家所有,用以购买戎器,缮堡寨,编子弟于行间,乡人来从者约四百余。

至此马正和率众万余人扑平泉镇,环而围之。

慕性生披甲陷阵,气不少馁,以子慕时、侄慕悼为左右翼,指挥团丁四百余人,分途堵截。

终以众寡不敌,皆战死。

慕性生死,其家属罹于难者男女少长约七十余人。

后关陇平定,总督左宗棠奏闻,慕性生给予云骑尉世职,从祀忠义祠,并由藩库给银建坊以供人掉念,并各予以世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