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及司馬光,人們定能隨口道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能立刻聯想到《資治通鑑》這部史學著作,但是對於他的品德操守,世人卻知之甚少。他之所以能夠名垂史冊,不只於世人所見到的成就,其後必有強大的精神品質作爲支撐。忠君報國,濟世愛民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一生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從地方判官,到州府幕僚,再到學官言官,直至首輔宰相,在他長達49載爲官生涯中,一直堅守着忠君之心、報國之志。從其“砸缸救友”一事中,便可看出幼年的司馬光就聰慧過人、機智勇敢。1038年,20歲時一舉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林。但他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說道:“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足可見其不圖虛榮、心懷抱負。

從政初期,司馬光先後前往華州、蘇州、韋城等地方任職爲官,其間深入民間走訪、瞭解民衆疾苦、體恤下層百姓,很快便贏得了“政聲赫然,民稱之”的美譽。在關懷百姓的同時,司馬光亦關心國家。1047年,年僅29歲的司馬光聞知貝州城農民起義一事後,便立刻寫了《上龐樞密論貝州事宜書》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的龐籍,以爲平息動亂建言獻策。其後,司馬光經時任宰相龐籍的舉薦,先後擔任過館閣校勘、殿中丞、鄆州典學等職,使其積累了一定的史學素養。1055年,司馬光隨龐籍前往幷州任通判。1058年後便回到開封任職。在此期間,他一方面關注朝堂,剛正執着,不懼生死。雖深知“臣言此,自謂必死”,但依舊連上三狀《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請求仁宗早日立儲,以穩定朝堂。感念其忠心赤膽,最終皇帝非但沒怪罪,反而採納建議立趙曙爲太子。同時他也居安思危,大度舉賢對邊事很有研究的劉邕,以安定邊防。此外,針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危機,司馬光也連連向宋仁宗上書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提出了爲君之德有三言,即仁、明、武;後者論述了朝廷選人用人之道,這兩部著作對當朝皇帝和官員都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他也關心下層,心繫民生,同情百姓。在洛陽爲官時,他不忘鄉親父老,每年都會回鄉探親並體察民情。很多地方官員想要設宴款待,但無一例外都被回絕了,原因是民衆仍食不果腹,自己無心享受美酒佳餚。他在《論財利疏》中對民生疾苦描述道:農民苦身勞力,粗衣粗食,還要向政府交納各種賦稅,負擔各種勞役。收成好的年代,賣掉糧食以供官家盤剝,遇到凶年則流離失所,甚至凍餓而死。對此司馬光認爲,只有“利民”才能“安國”,所以他建議皇帝採取“養民”之策,減輕繁重的賦稅徭役,同時開源節流,嚴懲貪官污吏。因其一生忠君效國、憂國憂民,世人尊稱他爲“社稷之臣”。

崇儉戒奢,廉潔自律司馬光在官場馳騁數十載,雖身居高位、聲譽遠揚,卻不貪圖享樂、不貪戀權貴,而是崇尚節儉、清正一生,不僅自己做到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同時亦要求他人乾淨爲人、清廉爲官。

獨善其身,穩得住操守。北宋時期“高官厚祿”可謂名副其實,官員的俸祿極差大,品級越高,所享財富越多。而司馬光卻是例外,並非沒有,而是不貪。1063年,仁宗皇帝駕崩,英宗繼位,豪賞羣臣,揮金如土。司馬光當時身居四品,可以獲遺賜一大筆金銀珠寶。在衆人樂不可支之時,司馬光卻沒有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反而看着這些賞賜深覺不妥、憂心如焚,於是先後兩次上書表示對此舉的意見,並預備帶動朝堂官員將賞賜捐出。可惜事與願違,不僅上表無果,而且無人響應,無奈之下只好將自己所得全部捐給諫院充公和補貼親友。他的執着與定力,廉正與操守,無疑是後代爲官者的榜樣。節儉樸素,耐得住清苦。司馬光生於官宦之家,雖家境殷實,但不驕不奢、簡樸一生。幼年時,大人們爲其準備的華美衣裳,他總會放到一旁不好意思穿戴。成人後,入仕爲官卻樸素依舊。一次好友範鎮前往司馬光的住處去看望他,踏進屋內,只見家徒四壁,除簡單傢俱和成堆書籍外再無其他,被褥也佈滿補丁。範鎮回到家後因同情其清苦,便叫夫人做了一牀被子送給他。司馬光收到後頗爲感動,在被頭親筆用隸書寫到:此物爲好友範鎮所贈。而這牀被子從此伴隨他直至入土。人到暮年,他依舊艱苦樸素、赤貧如洗。老友劉賢良準備買一婢女侍奉體弱的司馬光,可他卻謝絕道:“吾十幾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司馬光一直“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即使妻子去世,也因家中無存錢置辦,只能賣地辦喪,即有了“典地葬妻”的典故。

勤儉成風,經得住時光。司馬光在廉潔自律的同時,亦以言以行教導着身邊人。他在世時,率先垂範、克儉於家,嚴格教導家人及隨從做到並保持勤勉節儉、清正廉潔、戒驕戒奢、不貪不腐,遂形成了崇尚勤儉的家風。晚年時,他還專門給養子司馬康寫下了《訓儉示康》,其中講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等衆多做人爲官之道,以告誡後代力戒奢侈、恪守勤儉。敢於諫言,恪盡職守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司馬光在朝爲官之時,就如同一面“明鏡”,既客觀真實、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又正人正己、自知自省、恪守本分。直言進諫,敢於擔無人敢當之擔。司馬光擔任過數年的諫官,其間堅守原則、秉公處事、不懼權貴、上諫無數。一方面,他敢於勸諫皇帝。針對宮中盛行大擺宴請的奢靡之風,他上諫《論宴飲狀》以請求皇帝能體恤百姓,減少過度的宴飲和賞賜。針對仁宗駕崩後新帝和太后的矛盾,他於1063年先後上書《上皇太后疏》《上皇帝疏》以及《兩宮疏》,指出:“金堤千里,潰於蟻穴;白璧之瑕,易離難合”,以勸諫雙方相互扶持。針對朝堂上下的奢侈浪費和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他提出“節用之道,必自近始”,以求皇帝克己節約、去繁從簡。另一方面,他敢於彈劾權臣。司馬光在任權御史中丞時,神宗皇帝想用其親信張方平爲參知政事,他雖與其也關係甚密,但在反覆思量後深覺張方平“文章之外,更無所長,奸邪貪猥,衆所共知”,故不適合擔任此職。於是兩次上奏表示反對,並面見皇帝提出諫言。他廷爭面折、鍼砭時弊、反覆上諫、無所畏懼,如此之勇氣和膽魄令人敬佩。但忠言往往逆耳,在屢次碰壁、屢次再諫仍無效用後,司馬光心灰意冷,決定辭去諫官,專注史學。

度德量力,不去攬己所不能之擔。司馬光不僅能夠直言不諱地指出他人之錯,也能夠勇於直面自身之過。他在早年任幷州通判奉命考察麟州屈野河以西築堡一事時,上報修築堡壘可以保護邊界安寧,但不料築堡的宋兵被西夏軍圍殲。御史來查案時,龐籍爲了讓司馬光能夠回朝上任便一人承擔下責任,這使得司馬光羞愧難當、食不能寐,於是接連上奏《論屈野河西修堡狀》以主動擔責,並親自前往中書省和樞密院以求降罪。司馬光對於適合自己並能夠勝任的職務,他定發揮所長盡忠職守;反之,對與己不合或不勝其任的職位,即使官階再高、俸祿再多也絕不受用。如他早年時連寫幾次《乞虢州狀》請求辭去開封府推官這一人人豔羨的高職,認爲自己“實非所長”,但都被皇帝駁回了;中年時,提拔其爲掌管起草詔令的知制誥,可他認爲這一差事並非他之長,於是連上《辭知制誥狀》;晚年時哲宗年幼,皇太后想授其爲門下侍郎,但他卻辭謝道:“齡發愈衰,精力愈耗。”以上足可見其既是敢作敢當的“勇士”,亦是謙遜不驕的“君子”。

(唐詩宇)#司馬光#龐籍#皇帝收藏

崇儉戒奢,廉潔自律司馬光在官場馳騁數十載,雖身居高位、聲譽遠揚,卻不貪圖享樂、不貪戀權貴,而是崇尚節儉、清正一生,不僅自己做到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同時亦要求他人乾淨爲人、清廉爲官。

獨善其身,穩得住操守。北宋時期“高官厚祿”可謂名副其實,官員的俸祿極差大,品級越高,所享財富越多。而司馬光卻是例外,並非沒有,而是不貪。1063年,仁宗皇帝駕崩,英宗繼位,豪賞羣臣,揮金如土。司馬光當時身居四品,可以獲遺賜一大筆金銀珠寶。在衆人樂不可支之時,司馬光卻沒有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反而看着這些賞賜深覺不妥、憂心如焚,於是先後兩次上書表示對此舉的意見,並預備帶動朝堂官員將賞賜捐出。可惜事與願違,不僅上表無果,而且無人響應,無奈之下只好將自己所得全部捐給諫院充公和補貼親友。他的執着與定力,廉正與操守,無疑是後代爲官者的榜樣。節儉樸素,耐得住清苦。司馬光生於官宦之家,雖家境殷實,但不驕不奢、簡樸一生。幼年時,大人們爲其準備的華美衣裳,他總會放到一旁不好意思穿戴。成人後,入仕爲官卻樸素依舊。一次好友範鎮前往司馬光的住處去看望他,踏進屋內,只見家徒四壁,除簡單傢俱和成堆書籍外再無其他,被褥也佈滿補丁。範鎮回到家後因同情其清苦,便叫夫人做了一牀被子送給他。司馬光收到後頗爲感動,在被頭親筆用隸書寫到:此物爲好友範鎮所贈。而這牀被子從此伴隨他直至入土。人到暮年,他依舊艱苦樸素、赤貧如洗。老友劉賢良準備買一婢女侍奉體弱的司馬光,可他卻謝絕道:“吾十幾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司馬光一直“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即使妻子去世,也因家中無存錢置辦,只能賣地辦喪,即有了“典地葬妻”的典故。

勤儉成風,經得住時光。司馬光在廉潔自律的同時,亦以言以行教導着身邊人。他在世時,率先垂範、克儉於家,嚴格教導家人及隨從做到並保持勤勉節儉、清正廉潔、戒驕戒奢、不貪不腐,遂形成了崇尚勤儉的家風。晚年時,他還專門給養子司馬康寫下了《訓儉示康》,其中講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等衆多做人爲官之道,以告誡後代力戒奢侈、恪守勤儉。敢於諫言,恪盡職守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司馬光在朝爲官之時,就如同一面“明鏡”,既客觀真實、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又正人正己、自知自省、恪守本分。直言進諫,敢於擔無人敢當之擔。司馬光擔任過數年的諫官,其間堅守原則、秉公處事、不懼權貴、上諫無數。一方面,他敢於勸諫皇帝。針對宮中盛行大擺宴請的奢靡之風,他上諫《論宴飲狀》以請求皇帝能體恤百姓,減少過度的宴飲和賞賜。針對仁宗駕崩後新帝和太后的矛盾,他於1063年先後上書《上皇太后疏》《上皇帝疏》以及《兩宮疏》,指出:“金堤千里,潰於蟻穴;白璧之瑕,易離難合”,以勸諫雙方相互扶持。針對朝堂上下的奢侈浪費和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他提出“節用之道,必自近始”,以求皇帝克己節約、去繁從簡。另一方面,他敢於彈劾權臣。司馬光在任權御史中丞時,神宗皇帝想用其親信張方平爲參知政事,他雖與其也關係甚密,但在反覆思量後深覺張方平“文章之外,更無所長,奸邪貪猥,衆所共知”,故不適合擔任此職。於是兩次上奏表示反對,並面見皇帝提出諫言。他廷爭面折、鍼砭時弊、反覆上諫、無所畏懼,如此之勇氣和膽魄令人敬佩。但忠言往往逆耳,在屢次碰壁、屢次再諫仍無效用後,司馬光心灰意冷,決定辭去諫官,專注史學。

度德量力,不去攬己所不能之擔。司馬光不僅能夠直言不諱地指出他人之錯,也能夠勇於直面自身之過。他在早年任幷州通判奉命考察麟州屈野河以西築堡一事時,上報修築堡壘可以保護邊界安寧,但不料築堡的宋兵被西夏軍圍殲。御史來查案時,龐籍爲了讓司馬光能夠回朝上任便一人承擔下責任,這使得司馬光羞愧難當、食不能寐,於是接連上奏《論屈野河西修堡狀》以主動擔責,並親自前往中書省和樞密院以求降罪。司馬光對於適合自己並能夠勝任的職務,他定發揮所長盡忠職守;反之,對與己不合或不勝其任的職位,即使官階再高、俸祿再多也絕不受用。如他早年時連寫幾次《乞虢州狀》請求辭去開封府推官這一人人豔羨的高職,認爲自己“實非所長”,但都被皇帝駁回了;中年時,提拔其爲掌管起草詔令的知制誥,可他認爲這一差事並非他之長,於是連上《辭知制誥狀》;晚年時哲宗年幼,皇太后想授其爲門下侍郎,但他卻辭謝道:“齡發愈衰,精力愈耗。”以上足可見其既是敢作敢當的“勇士”,亦是謙遜不驕的“君子”。

(唐詩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