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很多人不理解,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如何能打败坦克飞机满营的美军?他们崇尚武器性能和数量的对比,认为科技的作用才是第一位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计算,他们都得不出美军在朝鲜会打败仗的结论。

可事实就是这样无情,一群可能连卡车后厢都没坐过几回的农民子弟,把机械化的美军赶回了三八线。哪怕志愿军只有步枪手榴弹,照样可以打败美军的坦克大炮,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战争不是数字游戏,武器先进又多的一方必然会胜利。士气、战术这些比较“软”的科学,同样能在战争中起到主要作用。而志愿军恰恰是因为“软件”掌握得特别好,才能打败美国人的超强“硬件”。

总结起来,除了不怕死的勇敢精神外,志愿军特别擅长迂回穿插,小到一场场班排战斗,大到几十万人的战役,迂回穿插无所不在,把这种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迂回穿插战术并不新鲜,早在几千年前,各个地区的文明都已经掌握。打仗和打架一样,最怕的当然是来自后方的偷袭。所以,高明的统帅总会想办法把己方部队部署到敌人的侧翼或者后方,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一次大战为什么堑壕从阿尔卑斯山一直挖到大西洋边?就是怕敌人迂回自己的后方,我把一条沟挖到底,看你还怎么迂回穿插。二战的闪电战,无非是一种全新的迂回穿插手段,利用坦克集群强行撕开防线,穿插到敌人后方,从而引起整条防线的崩溃。

我军自诞生之日开始,始终面临着敌强我弱的态势,因此格外注重战术战法的研究。迂回穿插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战术,自然获得我军的青睐,几十年来越练越成熟,越打越漂亮。

红军八路军时代,作战的规模还不够大,迂回穿插主要局限在战术层面。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双方展开大兵团会战,迂回穿插的好处也愈发明显,经常是部队穿插到位,敌军便开始溃退,战役也分出了胜负。

为了防备我军的穿插迂回,国民党军经常以师或旅为单位进行机动,小部队根本不敢单独行动。到淮海战役时,兵团都不再安全,我军随时可能穿插到其后方,将整个兵团包围。杜聿明撤出徐州时,三个兵团抱成团,走都走不快,硬生生被追上包围,最后全部吃掉。

我军历次对外作战,迂回穿插战术同样是法宝。朝鲜战场上的前五次战役,我军总是利用黑夜打开敌防线上的薄弱环节,然后穿插到敌后,迫使敌军放弃一线阵地逃跑。经典的三所里穿插战,深入敌后数十公里,截断了整个西线敌军的退路,一举奠定了胜局。

在美军看来,侧翼暴露便意味着失败,所以他们喜欢平推,各部队排成一条线逐步推进。志愿军却丝毫不在意自己的侧翼,反而总是想尽办法去威胁敌人的侧翼。这就是战争艺术,美国人空有一流的武器,却打不出一流的胜仗。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避开伊军主要防线,打出一记“左勾拳”,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可是在我军看来,避实击虚,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迂回穿插,是再寻常不过的战术。当年我们的步兵都行,美国人今天的坦克大军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以夸耀的。

事实上,我军在战役层面上对迂回穿插的运用越来越老到。对印作战时,印军全线布置重兵,看起来面面俱到,实则却很薄弱。于是,我军采用了双层迂回战术,内层穿插到敌一线守军的背后,截断其退路,力争全歼。

外层向更深远的敌人后方迂回,目标是占领敌人的战役后方,破坏其交通要道、指挥中心、补给站等重要目标,配合正面部队全歼整条防线上的敌人。

因此,一线印军满山遍野溃逃时,发现中国军队对抓他们根本没兴趣,而是一个劲儿奔向南方。聪明的印度老兵终于悟出来了,中国军队是想切断整个军的退路,把他们全部消灭。这些中国人太可怕了,完全违背了西方的军事理论。

迂回穿插战术是以弱胜强的优秀战术,是人类几千年战争艺术的总结,我军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进步,火力、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再加上迂回穿插这一份拿手绝活,相信将取得比以往更大的战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