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印度的重大节日“排灯节”,或许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印度媒体近日又给军方在拉达克问题上加戏了。《印度时报》12日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印双方已大体上同意从班公湖-楚舒勒地区的“摩擦点”撤军,并公布了所谓的“撤军方案”。报道称,从拉达克东部班公湖-楚舒尔地区的“摩擦点”撤出军队、坦克、榴弹炮和装甲车,这是朝着化解高海拔地区长达7个月的紧张军事对抗迈出的一大步。报道引述印度军方消息人士11日的表态称,作为11月6日举行的第八轮陆军指挥官级会谈的后续行动,两军目前正在就这一拟议中的脱离接触计划的确切模式和顺序,以及联合核查程序进行讨论和最后敲定。

印媒称,撤退行动将首先从班公湖方向开始。中方将撤退到指状-8以东的阵地,而印度士兵将向西撤退到指状-2和指状-3之间的丹辛格塔帕哨所。整个“脱离接触”行动将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双方都有三分之一的前线部队撤离。与此同时,两军还计划将坦克和其他重型武器从目前位于楚舒尔地区盘公措-凯拉什山脉南岸的前沿位置撤回到“纵深区域”,以防止事态出现任何无意中的垂直升级。印度方面分析认为,随着严冬的来临,使部署在15000英尺以上高度的数千名敌对士兵付出了代价,这似乎也使中方“更愿意”缓和紧张局势。

拉达克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经降至零下20度左右,未来两周将渐入深冬,气温将逐步接近零下40度,甚至更低。所以,在高海拔地带军事行动准备不足的一方将面临严峻的极寒挑战。从上述印度媒体的说法来看,印度似乎自认为是有把握的一方。正如印度军方将领此前吹嘘的“印度士兵拥有更强的忍耐力和高原作战经验”。但是印军却在极力掩盖后勤供应和物资储备的巨大隐患。驻扎3000印军的锡亚琴冰川,与驻扎5万印军的拉达克东部根本没有可比性。印军根本没有想到要在拉达克严寒环境中对抗6个月时间。所以,印度军方在列城-楚舒尔一线的物资储备计划,是随着拉达克对抗局势发展,被动制定和实施的。

时至今日,印度在拉达克东部的物资储备只有15万吨,印度军方很自信地宣称,物资储备规模是以往的两倍,但是他们没有说明,当前印军在拉达克东部的规模至少是往年的3倍。由于抗寒服还有接近一半的缺口无法弥补,粮食蔬菜和饮用水等生活物资至少有30%以上的缺口(旁遮普铁路运输阻断,紧靠空运难以为继)。毫不客气地说,拉达克印军现在处于缺衣少食咬牙硬撑的状态。相反,从我们的公开报道看,我军前线部队住上了恒温保暖营房,换上了轻便保暖冬装,有充足的新鲜蔬菜和可口热饭供应。一线哨所的战士都可以惬意地煮饺子下火锅。印军想在拉达克的寒冬比耐力,我们可以奉陪到底。

实际上,印度军方自己也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实力。根据印度军方最新公布的卫星图片,从9月份到现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中方就在班公湖和曼冬措之间修了一条公路。这条新简易公路进一步加强了该地区中国军队的补给运输和调动部署能力。而且由于这条新公路绕过了曼冬日山脉,也可以有效避开印度对于我军后勤运输及军队行动的侦察。拉达克的深冬来临,未来两周,从拉达克东部到列城的公路还可以通行,之后就说不好了。如果现在开始撤退,那么在拉达克东部高海拔地区的印度军队就可以在大雪封山之前撤回到相对安全的后方区域。提醒印军好自为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