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大宋开宝九年的一天夜里,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于万岁殿,时年五十岁。次日,皇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宋朝的开国皇帝,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一手建立了大宋王朝,其在任皇帝期间,励精图治定下基本国策努力使国家走向统一,并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吏治上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农桑,使当时饱受战乱的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并且呈现欣欣向荣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即:建隆之治。如此勤于王事的皇帝为何突然驾崩,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谜团呢?

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是突然而亡,连死因都不甚详细。作为开创王朝的皇帝,短短几个字便记述了其死因,实在是引人深思,让人不得不联想其背后隐藏着十分悚然的秘密。而无论是野史还是坊间传闻,都指向了一个词:烛影斧声。这个典故是说,开宝九年的一天夜里,宋太祖赵匡胤召其弟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在屏退身边宫宦之后,两人一直聊到很晚,侍从们却看到窗户纸上的烛影不停的摇摆,似乎是因为有人在里面急速走动。然后听到太祖皇帝怒斥三声,期间还伴随着似乎是柱斧的敲击之声。随后便归于沉寂。等侍从太监们过去查看,发现宋太祖已经暴亡,纷纷大乱。等消息传到后宫之中时,宋后急召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入宫,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晋王赵光义。只好对赵光义大哭:我们母子的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这是民间相传最广泛的说法,但是据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史料并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司马光是如何记述的:太祖病亡的时候是四鼓,当时陪伴太祖的是宋氏皇后,而宋后派遣宦官急召赵德芳入宫,没想到宦官却通知了晋王赵光义,当晋王来到宫内见到宋后时,宋后崩溃大哭,同样是直呼赵光义为官家。当时的宋朝只有皇帝才称为官家。

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到底哪个是真的呢,我们来看看烛影斧声的说法,作为当时被宋太祖征召入宫的赵光义,如果真的在此期间与赵光胤起了冲突,执柱斧弑君,那嫌疑简直是洗不掉的,怎么可能堵住众臣悠悠之口而从容登上帝位呢?再者说,柱斧并不是斧钺兵器,而是由玉石为材质制成的用作仪仗的辅助性工具。传闻赵匡胤在最后几年身体不是很好,因此随身携带柱斧以作手杖之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此物也并非能杀掉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所以烛影斧声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而是后世百姓对赵光义继位而不满所编造出来的故事。

那么司马光所记载的史料是否贴近真相呢?司马光说赵匡胤因病而亡的时候,赵光义并不在宫中,而是在晋王府中焦急地等待。那么赵光义是否在等待宋太祖病情的消息呢?作为宋太祖的皇兄,其权柄已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在宫中有心腹传递消息并非不能理解。于是在听闻宋太祖病亡的消息后,随传令宦官第一时间入宫面见宋后,以图控制宫中局势完全是说得通的,再加上宋后失声痛哭时脱口而出的“官家”更是说明了宋后见大势已去内心极度惊恐的状态。

那么作为皇位继承问题的关键点,到底该由谁来继承皇位才是正统呢?这时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典故“金匮之盟”。据史料记载赵匡胤与赵光义之母杜太后去世之时,曾经将赵匡胤和赵普叫到身边交代后事,命赵匡胤如遇不测应将皇位传于其弟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于四弟赵廷美,最后由赵廷美传于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作为金匮之盟的见证人,为什么在赵光义继位时,赵普不出来作证呢?很可能是因为在赵匡胤最后几年,赵普当时在党争中失败被政敌倾轧,在赵广义继位之后依然郁郁不得志,为了换取权力,于下朝后跟赵光义讲述了金匮之盟的事情,而赵光义大为感动,便重新启用了赵普为相。原来,默不作声的赵普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用这个惊天的秘密作为自己的底牌换取皇帝的恩宠,为自己的荣华富贵铺路。

如今一切真相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只能把所有的疑问埋在史料中,但是依然不禁要问,假如赵匡胤没有死,那么大宋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