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一

你經歷過痛苦嗎?

人生太長,總有高峯低谷。

一個人想要過得好,不是學着避免苦難,而是學會如何走過苦難。

面對痛苦,很多人選擇忙碌,起初可能是一種麻痹,但日復一日地忙於自己喜歡的事,終於能爲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救贖。

正如茨威格在《人類羣星閃耀時》的第一篇中寫下:“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

生活吻你以痛,那就投身於不朽的事業中,抵禦這種痛苦。

就像走到人生邊上的楊絳。

01

楊絳原名楊季康,她與錢鍾書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一向被人們羨慕。

他們的開始彷彿是命中註定,楊絳同與錢鍾書都是無錫人,但楊絳生於北京,後來舉家南遷蘇州。楊絳一直希望入讀清華大學文學院,但因爲各種外界原因沒能入讀,因此楊絳先進入東吳大學讀書。後來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楊絳北上進入清華大學借讀。

也正是在此期間,楊絳與錢鍾書相識相戀。

當時錢鍾書已經在清華外文系讀了三年書,出生於書香門第的他是人們公認的大才子,當年入學時數學只考了15分,國文和英語卻近乎滿分。

楊絳與錢鍾書結識後,很快便鴻雁傳書,最後達到一天一封的程度。

兩人也將戀愛的事告訴了父母,相識兩年後,他們在1935年回蘇州舉辦婚禮。那時的楊絳已經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文學專業。

因爲兩人的姻緣是在清華展開,楊絳的母親甚至打趣女兒說:“阿季的腳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婚後的楊絳和錢鍾書恩愛異常,他們一同前往牛津大學留學,並在1937年迎來了幸福愛情的結晶,可愛的女兒錢瑗。

戰爭年代,他們回到國內,一起度過艱難的歲月,坎坷與磨難中,楊絳與錢鍾書相扶相守,一家人過得平和幸福,其樂融融。

在錢鍾書心中,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因爲有楊絳在,錢鍾書才能安心於創作。一起走過的60多年裏,錢鍾書寫下《圍城》《談藝錄》《管錐編》,成爲當代最著名的學者和作家,楊絳也在辛苦持家中翻譯了《堂吉訶德》,寫下《幹校六記》等作品。

02

“我們仨”的美好生活,到1997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早春,他們的女兒錢瑗去世了,1998年年末,久病的錢鍾書去世,淒涼人世,只剩下楊絳一人。

她曾因爲心痛,感到無比麻木,沒人知道那段時間持續了多久,我們只知道,她最終又拿起了筆,投身自己熱愛的事業,也是他們一家三口共同的愛好與事業。

錢鍾書去世後留下了很多筆記,那是他從牛津大學讀書起便養成的習慣,因爲那裏的圖書館不許外借,更不許在書上留下痕跡。他的筆記有時比書的原文還多。

等到錢鍾書去世後,楊絳將那些筆記整理出來。

有外文筆記,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和拉丁文,除了很小一部分是打字機上打出來的,絕大部分都是手抄。因爲讀的書太多,錢鍾書的筆記很多是前後互相引證參考的,極難編排,而楊絳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只能求助於翻譯《圍城》的德國漢學家。

除了外文筆記,錢鍾書還留下了大量中文筆記和日札,因爲經歷過運動,其中很多地方都被塗抹和剪殘,但楊絳還是戴着眼鏡,將多達7萬頁的筆記整理出來。

這既是她的事業,也是她緬懷錢鍾書的方式。

那本風靡散文集的《我們仨》,最初是錢瑗想寫的,但病牀上的她只寫了前面幾篇,病情便惡化了。

看書、寫作,是“我們仨”一直以來的共同愛好,這未完成的心願,楊絳替女兒完成了。

年逾九十的她帶着無限悲痛與眷戀,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筆耕的時光,也讓餘生變得不再乏味難熬。畢竟,她有文字爲伴,而這些文字,都曾是錢鍾書與錢瑗最愛的。

03

沒有人知道,命運安排的分別會在何時來臨,我們只能好好地活在當下,並在失去後的歲月裏,努力過好獨行的每一天。

十多年的興趣和愛好,讓楊絳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和追求,也將她的餘生從孤獨中拯救出來。93歲的她出版了散文集《我們仨》,96歲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97歲時,她將目光投向哲學領域,開始研究柏拉圖的《斐多》。

每個人都終將老去,也要獨自面對分離,面對孤獨的每一天。這是我們無法逃避也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用更爲積極的態度,投身不朽的事業。

失去一切,也不要失去自己,只有那些內心充滿信仰的人,才能在信念的支撐下,活得充實、優雅而心安。

就像楊絳,在失去親人、愛人和女兒之後,選擇了讓文字陪伴自己安度餘年,讓每一天都活得有意義,讓每一天,都不孤獨。

這是楊絳的堅強過人之處,更是她的人生智慧。

她知道逝者已逝,以往難追,未來的人生,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能陪伴自己,這樣無論是精神還是靈魂,才能不覺得孤獨。

內心的平和,不過如此。

楊絳最終享年105歲,即便是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裏,她依舊身體硬朗,思路清晰。

體會過幸福,經歷過痛苦,看盡世間悲歡離合,她仍然沒有被苦難擊倒。

曾經,家人愛她,後來,她替他們愛自己。

身爲女人,你要有獨自面對苦難的勇氣,更要有獨自面對人生的底氣。

如果你有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不斷爲之努力,那麼這份事業終究會庇護你抵禦痛苦。

依靠家人和愛人,並沒有錯。

可是誰也不能保證陪伴我們走完漫長的一生。

楊絳的一生,便是女人最好的榜樣。

她幸福過,痛苦過,最終她投身於不朽的事業之中,當摯愛離去,一支筆,一疊稿紙,讓她不再孤獨。

在文字裏,她得到了靈魂的救贖。

在事業中,她得到了精神的庇護。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