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

国新办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10月份当月消费数据同比比9月份加快了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此指出,消费能够恢复,可能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的环境在改善;二是消费的能力在提升;三是消费政策在发力。(中国新闻网11月16日)

显然,多元发力结出综合之果。在后疫情时代,如果仅仅是单方面的发力,哪怕是极限发力,也很难铸成全面带动性的恢复效果。因为人们的消费,既有刚需性的一面,更有可塑性扩容的一面。从过往规律上说,往往是可塑性扩容一面所蕴含的消费能量更大一些,甚至要远远大于吃喝的消费市场的总量。

比如从衣、食、住、行方面来说,对食的满足最容启动和达到目标,但这也容易前行乏力。因为吃喝消费的边际效益相对较低,虽然会拉动较长的产业链,但它很快就会达到上升的天花板,从而“稳”字就成为它的特征。

然而后疫情时代,需要的是全面的稳步回升,而不是没有上升空间的“稳”。因此,要实现全面稳步回升,就还要在吃喝消费之外启动更多的接续型市场需要,而国内大循环中所说的的“消费升级”和“内生动力”等,其实就是对市场连续需要的诉求。

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所说的,消费能够恢复,存在三方面原因,一是消费的环境在改善;二是消费的能力在提升;三是消费政策在发力。显然,消费环境在改善,电商的贡献功不可没,但电商的能力并不是无限大,它很难撬动大宗消费的升级换代。

如汽车的换代消费升级、和住房的改善性消费升级,以及“银发经济”的适时发力等,由此产生的市场溢出效应,会多倍地作用于市场的传导链,从而拉动更多的产业复苏,如钢铁业、建筑业等,会容纳多劳动力,从而更加实现就业大幅提高的稳步回升。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宗消费的市场需求循环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有效大循环。但“消费能力”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是指手里钱的多少,而在社会学概念里它也包括着对未来的信心指数。

比如现在的吃喝消费总量在上升,其实,这背后的有力支撑就是人们对未来信心指数的确信。即,钱花出去了也不会产生对未来的心理压力,因为在确信的远景中,钱出去多少钱都可以通过稳定的就业和社会经济运转挣回来,而这,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信心经济”的最强逻辑。

因此,消费政策的发力,实质也要注重考量“信心经济”的撬动力量,不断打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深度组合拳,盘活和释放更大潜力,其信心影响力将作用于更多、更大方面,先决性地给多元经济层面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和全面经济恢复的压舱石作用。而这次10月份当月消费数据同比比9月份加快了1个百分点,其实也透视着社会“信心指数”的释放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