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製造研究院工作人員對設備進行調試

13日,在福建南安德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樣品車間內,一排排嶄新的機械設備整齊擺放,公司相關負責人黃先生指着一臺設備驕傲地說:“能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全省不多,泉州只有我們一家!”原來,在衛浴金屬零配件生產領域,拋光環節基本採用人工手拋,不僅工人作業環境惡劣,而且拋光往往不均勻。爲此,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製造研究院聯合該公司研發出智能化拋光機器人,獲得了泉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並通過驗收。

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製造研究院數控一代研發部副部長蘇德瑜介紹:“這個設備採用我們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通過示教產品的表面結構,從而生成拋光軌跡代碼,同時具備自適應智能補償功能,進行實時的拋光輪磨損量自動補償和線速度自動補償,保證產品拋光效果的一致性。還可以根據產品的拋光工藝,實現固體蠟、液體蠟打蠟方式自由切換。”黃先生告訴記者,相比傳統的手工拋光方式,拋光機器人具有效率上的明顯優勢——人工拋光1個水龍頭需要10多分鐘,而四工位的拋光機器人僅需3分鐘就可同時拋光完成4個水龍頭,效率高出至少10倍。“這款產品大大增強了我們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一年能賣出三四十臺。”

“在聯合研發過程中,德林公司負責生產設備硬件,我們負責開發數控軟件系統。這是個互利共贏的模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成本,也是我們落戶泉州、服務當地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初衷。”蘇德瑜如是說。據瞭解,創建6年來,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製造研究院已建立了1個國家級平臺,獲批福建省智能裝備數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省級院士工作站等4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先後爲140家企業提供技術和諮詢服務,承擔各級財政科研項目50餘項,獲授權知識產權222項。

該研究院取得的碩果是我市實施“大院大所大平臺”計劃獲得成效的一個例證。近年來,爲着力補強科技創新平臺“短板”,依靠“一院一策”,我市引進共建了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所、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學環保產業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平臺。這些平臺紛紛與民企搭建“命運共同體”,形成良好的科研轉化效果。

□記者 王樹帆/文 陳小陽/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