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

能红一两年的,是有运气;能红一二十年的,是有道行;能红三十年的,叫做刘德华。

这样的评价并非谬赞,而是一种公认的肯定。

提及刘德华总离不开三个词,一个是努力,一个是勤奋,一个是恩惠。

王晶说:“刘德华一定会红的。从没见过比他更努力的人。他真的是不断修正自己,不断把自己打磨得更好。

有些人付出一点点就想得到巨大的回报,但刘德华不是这样。刘德华反而可以为了一点点回报,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他的努力是不会停的。”

《热血合唱团》就是他对香港电影的又一次回报。

只是这次的恩惠有些一言难尽,剧情像极了流水线产品。

电影中,凡是入选热血合唱团的学生,每个人都有悲惨的背景。

自闭、家暴、拮据、单亲,只要是平常人最痛苦的遭遇都可以加在他们身上。

有了这份“佐料”,电影基本就成型了,开头加点惨,中间渲染泪点,最后热血励志,套路得不能再普通。

另外,电影中充斥着口号式加油打气,自我感动式泪流满面。

可这些漂浮的东西终究是一场空梦,就像梦想又做梦又乱想,无论过程怎么样,结果都是不可实现。

因为在梦里想,天马行空可以,天花乱坠可以,但那仅仅是一场梦,看似美好却很虚幻。

既然梦想是空想,那为什么还要做梦,因为要相信过程呀,这样的模式化电影,之所以不把它称作“烂片”,只是因为有刘德华。

《热血合唱团》是一部励志片,可它却空有励志的壳。

所谓的奋发向上只有几声生硬的啼哭和干涩的眼泪,但这种努力看不到力量,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励志片,尤其是青春励志片,最重要的共情,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有煽动性,让人看了之后有立马行动的冲动。

即使这份冲动三两天之后会褪去,但这就是励志片的意义,让你产生不顾一切都要去做某件事的念头。

举个例子。

如周星驰《喜剧之王》中的励志,就是面对大海的四个字“努力、奋斗”,却让人记住了尹天仇是一个追梦的演员。

《阿甘正传》中的励志,是珍妮对阿甘说的一句“Run,Forrest”,却让人记住了即使生命有残缺,也要勇敢奔跑。

《士兵突击》中的励志,是钢七连每一个兵都会牢记地“不抛弃,不放弃”,却让人记住了别让生活混了你。

由此可见,励志的形式《热血合唱团》中都有,却唯独缺少了这份简单的内涵,成了形式主义的假把式。

不过,《热血合唱团》也并非一无是处。

它最大的亮点,也许是合唱版《you raise me up》,以及那份可惜。

曾经的香港,是娱乐的盛世,不止有电影,还有音乐,遗憾的是,香港的音乐随着香港电影一起日渐式微。

《热血合唱团》中的雷颂德、卢冠廷,是香港电影配乐和流行乐的中流砥柱。

他们制作过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一生所爱》、《好心分手》,也帮助很多歌手走向巅峰,如黎明、陈慧琳、郭富城等。

尤其是在电影配乐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青蛇》、《梁祝》、《大话西游》、《岁月神偷》等电影,有了他们的音乐变得锦上添花。

与他们同一波的音乐人,还有黄英华。

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肯定有许多人用过他的音乐。

凡是看周星驰、杜琪峰、徐克的电影,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电影配乐这一栏基本都是黄英华。

《喜剧之王》中周星驰独自伤神,《少林足球》中众师兄弟归位,《功夫》中周星驰和黄圣依相见,这些场景中出现的配乐全部出自黄英华之手。

比他们高几个档次的,是黄沾和胡伟立。

只要看TVB的电视剧和香港武侠或古装电影,都不能跳过胡伟立的名字。

他创作的那些极具中国风的配乐,都是用传统乐器,如笛子、古筝、二胡等,搭配西洋乐器结合而成,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

就算在流行歌曲方面,胡伟立也有流传至今的经典,刘德华的成名曲《一起走过的日子》,每每听到都会眼眶湿润。

黄沾自不用说,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单是传世之作就有好几首。

如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一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鼓舞了不少中国人。

还有江湖快意恩仇、潇洒浪漫的《沧海一声笑》,纵观华语乐坛,能够和这首歌相媲美的,恐怕只有《上海滩》。

以及代表了香港人精神的《狮子山下》,歌曲一问世,就在尚处于创业阶段的香港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鼓舞了香港市民的士气。

随着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上太空的《男儿当自强》自然不能落下,歌中的“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更是励志经典语录。

单凭这四首歌,黄沾就足以在华语音乐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且能够超越它的人屈指可数。

只是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这些经典俱往矣,如今的香港音乐早已不是华语音乐的风向标,只剩回忆记在心头。

由这些遗憾也能看出刘德华的坚守,他肯出演并监制《热血合唱团》,实属对香港电影尽心尽力。

有他这样的大明星加盟,电影方便招商,香港的那些名气不大的演员可以开工,从业人员有饭吃。

而且现在的香港电影真的很小,小到转角就能遇到熟人,《热血合唱团》的后期团体又是古天乐的公司。

也许这就是香港电影至今还被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那些老一辈的演员们,总在用各种方法提携后辈,让整个产业焕发生机,刘德华如此,古天乐亦是如此。

像他们这样的人,《资治通鉴》里有云:“作之不之,乃成君子”,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

香港电影有他们是幸运,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巅峰是遗憾,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品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也是一种幸福。

毕竟,人心浮躁,社会残酷,生存不易,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这么久,很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