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贵阳举行“善始善终 善作善成——按时高质量打好健康扶贫收官战”贵州省健康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会议介绍了我省健康扶贫工作在国家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零问题”,按照国家现行政策标准,贵州健康扶贫工作已全面完成,建立起了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跟踪预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工作机制。目前,正处于不断巩固提升阶段。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杨慧出席会议,发布贵州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成果,介绍我省健康扶贫有关工作情况,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计生协专职副会长龚仲明等出席会议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杨慧指出,近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把做好健康扶贫作为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作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贫困人群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出硬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坚决打赢健康扶贫硬仗,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为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健康基础。同时,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以九大工程为抓手,全力以赴,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健康扶贫收官战。

一是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三个三”,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

目前,我省每个县均至少建有1所二级甲等及以上公立医院且每个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乡镇均建成1所政府办卫生院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全科医师;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15个,执业医师36997人;卫生院1370个,执业(助理)医师15446人;村卫生室20265个,合格村医29850人。通过推进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提升了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历史性的消除了农村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

二是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四类慢病规范管理。

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症精神障碍4类慢病患者为重点服务人群,按照应签尽签、应管尽管原则,为群众提供组团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2020年11月13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签约并规范服务高血压患者48.19万人、糖尿病患者8.71万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7.66万人、肺结核患者1.66万人。实现了应签尽签,规范服务,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全面实施大病专项救治,守住群众健康底线。

2017年,正式启动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202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并按照“四定两加强”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全省各级卫健部门共指定213家定点医院,省、市级定点医院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大病贫困患者救治。各定点医院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原则,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大病诊疗规范和指南,合理为患者制定具体诊疗方案。截至2020年11月13日,全省确诊罹患30种大病农村贫困人口15.91万人,已救治15.76万人,救治比例达99.06%,除外出务工和自愿放弃治疗的患者外,做到了应治尽治。

四是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省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在县域内因病住院,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结算,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付费用,期间不需要支付住院押金等费用,患者少跑路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患者就医负担,确保群众看得起病,有效防止了小病拖大,大病拖重,降低了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

五是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医保局、省扶贫办、省生态移民局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医疗卫生后续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我省84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在充分利用好周边原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和改扩建411个规范化医疗卫生机构,为759个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设施设备,按规定配齐医务人员,搬迁群众看病就医有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医需求。

六是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把优质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

充分发挥贵州大数据战略优势,构建完成内连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上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是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建立的远程医疗系统,以省为单位第一个投入实战的远程医疗系统,率先在全国构建了“一网络、一平台、一枢纽”远程医疗架构。全省所有政府办医疗机构共1836家全覆盖,实现远程医疗县县通、乡乡通。成为全国区域整体推动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级样板,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自2016年6月实现公立医院全覆盖以来,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达162万例次,通过远程医疗累计节约医保与群众自付医疗费用及群众外出就医产生的交通、食宿、误工等生活费用约6.1亿元。

七是全面创新医农结合帮扶模式,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省卫生健康委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医农结合工作“双组长”、厅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贫困地区和公立医院调研指导的工作机制,全省开展医农结合的公立医疗机构已达196家;探索设立农产品展示中心,采取“委直属医院+公司+农产品”模式,销售全省农产品,目前委属在筑医院设立了7个农产品展示中心或消费扶贫专馆;在2020年扶贫日期间,省卫生健康委向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发出消费扶贫行动倡议,全系统干部职工通过“以购促扶”方式,共消费金额达82.04万元,实现了消费扶贫、产业扶贫与健康扶贫的深度融合。

八是全面推进援黔医疗对口帮扶,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各兄弟省市的全力支持下,东西部扶贫协作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取得显著成效。572家省外医疗卫生机构与我省1538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援黔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格局,即受援单位涵盖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中心血站、卫生监督等各种类型医疗卫生机构。2016年至今,支援省份累计派出上千支帮扶队伍、医护人员6504人次,支援项目79个,折合资金3.04亿元,各支援医院帮扶专家查房/现场指导23.6万次,巡诊义诊36.8万人次,培训51.2万人次,技术示教9.25万次,提出管理改进意见1万余条,帮扶/指导88个县(市)县级受援医院建设重点专科954个,有力推动了我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九是全面建立深入基层调研机制,精准推进扶贫工作抓实抓细。

2019年,围绕健康扶贫“三个三”标准,先后组织全系统6000余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摸底、三轮专项治理和“回头看”,全面消除健康服务“空白点”。2020年进一步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先后开展“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决战健康扶贫攻坚系列行动、强化兜底保障相关工作健康扶贫大排查,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全体卫生健康系统共同推进健康扶贫工作。通过以上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了全面深入基层调研的机制,形成了委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统筹全省、9名厅级干部分别联系9个市州,44名处级干部分别联系88个县区的工作模式,并全面推广到挂牌督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督导等工作中,有效推进了各项卫生健康工作的落实落地。

杨慧强调,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确保贵州健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继续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打好健康扶贫的收官之战,同时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因健康而掉队。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与县域综合医改融合推进、与健康贵州建设共同推动,扎实细致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健康答卷。

人民日报、香港驻黔媒体、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参加会议。

供稿:贵州健康报 赵明艳 龙昭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