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財經

今年以來,車企除延續去年的發債熱潮外,亦紛紛尋求股權融資以拓寬多元融資渠道。其中,僅吉利、東風兩家車企就擬通過迴歸A股募集合超400億資金髮力“新四化”轉型。

近日,發佈公告稱,擬公開發行不超過80億元可轉債,用於新車型研發項目和汽車數字化研發項目,兩者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均爲40億。

時代財經梳理獲悉,作爲2019年車企發債隊伍的“新面孔”,長城汽車近兩年來發債動作頻頻,截至今年10月中,其已先後8次發行企債,發行規模達100億元,其中,僅2020年發行的就達60億元。

無獨有偶,除了長城汽車外,截至今年11月17日,包括、等車企都發行或發佈了發行企債的預案,發行規模、數量近300億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發行規模(357億元)。

在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看來,車企“發債潮”與汽車行業進入轉型調整期息息相關,但受車市下行等因素影響,車企盈利能力下降又與轉型壓力形成矛盾。“基於車市種種變局,即使是盈利能力強如長城,也不得不借助發債來籌集企業發展需要的資金。”11月17日,他對時代財經說道。

2019年,受車市遇冷等因素影響,上市車企進入發債高頻期。據時代財經梳理數據獲悉,A股22家整車企業中,5家車企先後發行了企債,發行規模達357億元,逼近2015年至2018年的發債規模總和(約387億元)。

進入2020年,A股上市車企發債融資熱度依舊不減。截至今年11月中,A股22家整車企業,宣佈企債發行或發佈發行預案的車企有3家,包括長城汽車、金龍汽車和比亞迪,發行規模或擬發行數量合計達290億元。

具體來看,比亞迪在今年4月發佈了一期公司債,發行規模達20億,而長城汽車則在今年5月、7月、8月、9月、10月分別發行了6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合計60億元。

而在發行預案方面,發行可轉債成爲車企發債類型的新趨勢。除長城汽車外,比亞迪先後宣佈擬發行100億公司債和15億可交換債券。時代財經梳理近5年來車企發債情況獲悉,僅和先後在2016年、2017年發行了企業可轉換債券,發行規模合計約56億元。

而儘管去年車企發債已進入高頻期,但發債類型主要集中在超短融、公司債、中期票據等。據時代財經梳理,在2019年已發行的357億元企債中,超短融達185億元,佔比達51.8%;其次爲公司債,發行規模達105億元,佔比達29.4%。其中,過往十餘年未發行過債券的車企龍頭,先後在去年9月、11月發行了兩期公司債,發行規模達50億元。

除了A股外,美股蔚來汽車今年也先後在2月6日、14日及3月5日累計完成了4.35億美金可轉債融資。

在業界看來,今年以來,可轉債備受車企青睞或與車企融資環境收緊有關。

據悉,對於發行人來說,可轉債發行要求較高,對公司盈利能力、合規情況均具有較高要求,與此同時,可轉債的融資成本較低,可以滿足公司的融資需求。

“今年以來債券違約的很多,車企的融資環境不太好。”11月17日,全國工商聯汽車商會祕書長曹鶴對時代財經表示,“超短融資券一般都是哪個應付賬款快到了,手頭緊,借點錢先還上,好的企業大概屬於現金流管理的一種,目的是最小化成本。可轉債就是到期後可部分或全部轉成公司股份。”

與此同時,除掀發債潮外,今年以來,車企融資方式更趨多元,配售新股、新能源業務分拆上市、拓寬A股融資渠道等備受青睞。

具體來看,今年5月29日,公告稱,通過配售6億股新股,籌集所得款項淨籌64.47億港元,準備用於業務發展及一般營運資金用途;隨後,今年9月18日,也宣佈已收到證監會批覆,覈准該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4.41億股新股。

而今年下半年以來,港股上市車企衝擊A股上市也蔚然成風,包括吉利、東風、恒大汽車先後宣佈回A。

繼吉利9月1日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創下28天“閃電過會”後,的IPO步伐也在加速。深交所官網顯示,10月17日,東風集團的IPO申請已被創業板受理並進入已問詢狀態,保薦機構爲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車企IPO募集到的資金,主要聚焦於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等新四化領域。在業界人士看來,港股上市車企扎堆籌劃A股上市,除了相關政策便利外,與傳統車企向科技型企業轉型催生資金需求息息相關。

近日,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公開指出,傳統車企的融資比以往更加頻繁,開始在資本市場上尋求機會。它們更傾向於股權融資而不是債券融資,更多用新能源、自動駕駛、燃料電池等新興概念講故事,很少有企業再用融到的資金擴建工廠,而是大多投入研發或補充流動資金。

事實上,據吉利汽車方面稱,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擬投資總額爲204.2億元,前瞻技術研發項目和產業收購項目投資總額和擬使用募集資金均爲30億元。

東風集團股份則在招股書中提到,募集到的210億資金計劃用於三個方向,爲全新品牌高端新能源乘用車、新一代汽車和前瞻技術開發以及補充運營資金。其中,高端電動品牌嵐圖汽車將獲得70億元投資。

同時,不少車企新能源業務板塊分拆上市亦被提上日程。據悉,繼今年比亞迪半導體業務分拆上市提速後,其動力電池板塊也在籌備上市,按照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此前受訪透露,比亞迪計劃在2022年前將旗下電池業務拆分出去獨立上市,以籌集資金進行發展。而近日,廣汽集團也傳出旗下廣汽新能源將以埃安(Aion)爲品牌進行獨立運作,後續可能會尋求科創板上市。

此外,此次擬大規模發行可轉債的長城汽車,融資投向也主要聚焦新車型研發項目和汽車數字化研發項目。長城汽車在公告中稱,新車型研發項目方面,主要投資於長城汽車自主品牌的車型研發,包括4款SUV車型、2款皮卡車型以及3款新能源車型;數字化研發項目方面,則投資於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軟硬件一體化研發、汽車智慧雲端服務產品研發等。

圖片來源:長城汽車公告

在業界人士看來,開發智能汽車投入很大,比傳統的燃油車投入要大得多。傳統的燃油車“進化”可以基於原有的平臺進行改動,費用不會太高。但新能源智能汽車要大量的開發軟件代碼,要建立生態系統,其項目費用可能是傳統燃油車的數倍,因此必須要融資才能開發出來。

據麥肯錫估算,一家主機廠若想在“新四化”各個方面取得明顯成就,大約需要在10年內投入約50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每年在新四化領域投入500億元,其中僅電動汽車領域的投入就將近3000億元。

而基於轉型所需的資金壓力,不少跨國車企紛紛選擇“抱團取暖”的模式。其中,去年7月,寶馬集團和戴姆勒集團宣佈,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達成一項長期合作協議,兩家公司將共同組建一支120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今年6月,大衆汽車和簽署戰略聯盟協議,將基於電動化、商用車、自動駕駛展開合作等。

“一方面,最近幾年是汽車行業轉型調整期,車市下行疊加疫情影響,車企盈利能力下降,資金短缺是普遍現象;其次,新四化發展迅速,車企要想不被落下,只能跟進,對資金的需求進一步加大;最後,自主品牌高端化成爲新潮流,高端品牌的建設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任萬付對時代財經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