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六年五月十一日, 左宗棠在给皇帝的奏折《预陈剿抚H匪事宜片》中说:“ 臣拟入秦后从容体察地方情形, 徐为筹办, 暂惟加以兵威, 先将逆H痛予剿洗, 然后察H民乞抚之诚伪, 别图所以处之。”

左公认为叛乱分子畏危不怀德,必须加以痛 剿,对其区别对待。

左宗棠经过一番紧张准备, 同治六年二月各军陆续到湖北, 编为前中后三路十五营, 自统亲兵营十哨及先锋、后劲 、新前 、新后 四营。

马队五起, 总兵刘端冕、周绍濂率前路、中路十营启行, 总兵杨和贵率后路五营及马队各营旗继进, 由云梦、德安、随州启程, 四月八日抵达樊城。

五月十三日, 左宗棠由樊城分三路入陕:

北路军由左宗棠亲率 7000 多人, 由樊城北上, 西入潼关, 阻截西捻军东返河南;

中路军由帮办陕甘军务刘典率5000多人, 由樊城进荆紫关, 经商州至蓝田, 阻击西捻军南下湖北。

南路军由高连升率 4000 多人, 由樊城溯汉水西上, 经郧阳抵旬阳蜀河口, 以防西捻军进入陕南, 三路大军会合于西安。

六月十三日, 左宗棠进至灵宝, 经阌乡, 于六月十八日抵达潼关。

时刘典一军已先抵蓝田。

左宗棠在潼关召集军事会议, 部署镇乱安排, 以清军主力剿捻, 分部分兵力镇压十八大营叛军。

刘松山、郭宝昌、刘厚基、高连升等部共约 2. 1 万人, 为剿捻之师;

刘典、黄鼎两部共 8000 多人, 驻守陕甘边界, 为剿H之师;

其余楚军万余人, 分驻凤翔、宜君、华州、华阴、渭南、临潼等地, 策应各军, 为兼讨H、捻之师。

清军与H、捻联军之战,大家可以参考前文。

西捻军由龙王辿( chan) 渡河后, 清军刘松山、郭宝昌两部跟踪追剿。

左宗棠诚惶诚恐地上奏清廷,“ 自请从重治罪”, 又令喜昌率吉林马队, 渡河孟津, 急驰山西泽州和潞安, 东西夹击西捻军, 令马德昭自潼关防守解州和运城盐库。

西捻军攻克吉州、乡宁, 经河津、稷山、绛州、蒲县、襄陵、临汾、洪 洞 至 曲 沃, 十二月九日, 由垣曲县东达河南济源, 直指畿辅, 直隶局势紧张。

十一月十八日, 左宗棠调集了5000 多人, 由临潼启程东出潼关, 渡河经山西, 东越太行山, 至直隶京畿一带, 南北夹击西捻军。

至此,陕西清军兵力再次空虚。

乔松年,刘蓉阵前退缩

左宗棠入晋前, 奏请清廷由刘典暂代陕甘军务。

巡抚乔松年以“ 左宗棠难期遽返陕境, 捻H土逆溃勇游匪, 种类杂沓, 筹办惟艰”, 要求病免。

时任陕西巡抚乔松年在关键时刻拉胯,临阵退缩。

刘典代理陕西巡抚。

刘典也借故推辞, 说他是“ 草莽书慵”,“ 疏于帷幄”, 没有统筹全局能力。

又“ 母老, 望归性急, 不能胜任, 固辞”, 受到了清廷严厉责斥。

刘典也准备拉胯,被小寡妇痛斥一番,只得硬着头皮硬上。

刘典署理陕西巡抚和代办陕甘军务后, 为了堵截十八大营叛军进入陕境,。

在北路麟、宜一带命令高连升进驻宜君杨家店, 兼顾同官、耀州,。

刘端冕驻麟州、周绍濂驻中部、洛川,。

原驻麟州的刘厚基相势北剿, 兼顾中路。

西路千、陇一带, 命令罗洪德驻千阳, 张岳龄驻陇州, 萧德经驻麟游, 周达武移驻宝鸡。

邠、长一带, 黄鼎驻长武, 谭玉龙驻邠州, 陈集贤驻三水。

刘典驻三原, 库克吉泰驻咸阳, 节制各路清军。

刘松山在绥、榆一带剿灭董福祥时, 董志原十八大营已意识到面临清军围剿的威胁。

叛军为了反击即将来临的围剿, 继续不断地筹集粮食,“ 自延以达千陇, 回骑四出, 冒死掠食, 无日无之”, 准备拼死抵抗, 固守根据地。

同时又多次进行战略出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集中全力返陕, 争取深入关中腹地。

一是在陇南开辟战场, 牵制清军, 减轻对董志原的压力。

是年春, 甘肃出现严重春荒, 饥民遍地。

董志原 “ 粮乏已极”, 十八大营“ 叠陷庆阳、宁州、镇原、平凉, 力图 窜 陕 掠 食”。

马化龙“雪中送炭”

教主对董志塬寄予厚望,董志塬是金积堡的屏障,屏障失去,金积堡危矣

正所谓“唇亡齿寒”

同治七年冬,“董志塬巢内粮食将绝,马化漋(龙)于二月初旬,用骆驼一千五百余只,驮运粮食接济”。

而且,“各逆洋枪、洋药、战马,屡据擒贼供称,均由马化漋自归化城一带贩来。”

不光是粮食,还给他们提供军火支持,如同他支持云南一样。

全力返陕:

叛军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 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返陕战役。

这里择其重要者叙述

同治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董志塬十八大营首领白彦虎、马长顺、马正和,杨文治等分队返陕。

董志塬叛军“ 以陈林、冯君福居前, 崔伟、于彦禄、马正和、蓝明泰继之, 其余逆首, 随后策应。

共合悍党三四万, 分道而出, 屯踞正宁南北两原及永乐堡、白吉原、宫河原一带, 将并力以扰秦川。

黄鼎率彝字全营由邠州城进剿, 令徐占彪屯牛家堡, 扼其要冲。

刘倬云、雷正绾分别由职田、政平会剿。

三水之战

同治七年12月上旬, 有叛军“ 大股窜至三水之庙底、甘家村一带”, 千余骑至邠州、永乐镇、白堡等地。

叛军首领马正和在长武遭阻击, 恼怒之极,遂率 13营万余人至邠州、三水。

12月七日向黄鼎部彝军发动猛烈进攻。

“ 马正和怒马回冲, 自称其名, 大呼而至”, 被洋枪伤其左肋, 又身中数矛,“ 犹能勒马格斗”。

马正和真是悍匪,向清军黄鼎部彝军正面讨战,孤身持刀向清军冲锋。

这个人没想到他的对手是谁?那可是打败过“小霸王”张宗禹的“双枪兵”

也都是些悍不畏死之辈,且黄鼎此人虽然是秀才,但也是个“流氓文人”,别人玩不转的彝兵,在他手里简直就是“如臂使指”。

他见一叛军挥舞大刀,孤身飞驰而来,就下令:“瞄准打”

彝兵在家都经常打野猪,个个“神枪手”,一枪击中其左肋。

狂奔之间,被枪击中的马正和,身形顿时一滞,马也慢了下来,机会来喽,数名彝兵此时化身“投镖者”,还是发挥在家打猎的拿手绝迹,远距离向马正和飞镖,这个是彝兵常用的小矛。

“噗噗噗”身上三个血洞。

好个悍匪,身被数创,流血汩汩,仍然斗志昂扬,呼号着,勒马与清军近身格斗不止。

随后赶来的叛军,将马正和救出。

叛军遂撤离战场,此役叛军被黄鼎部追击,伤亡1000余人。

在叛军阵营中,能战者尤其是个人战力超群,武艺出众者唯马正和,杨文治二位伪元帅

杨文治善用一杆12斤重的长矛,在马上轮转如飞,悍不可挡,后战死沙场。

州白吉原(北极)之战

同治八年正月初一日, 董志原叛军首领冯阿浑、郭阿浑、张万宝、马正和、马长顺、马文举等至陇州杨家河一带, 连营四五十里,“ 闻大军十万西来, 亟图广掳粮食, 为固守计”。

叛军在白吉原与清军主力大战, 叛军十数路, 蜂拥而至, 每队约一二千人, 横亘十余里, 从四面合围清军。

清军凭借新式枪炮,“ 团结方阵, 周围枪炮环击”, 于彦禄受重伤, 叛军死伤惨重, 主动撤退, 向宫河原退走。

初七日叛军由宝鸡虢镇下游渡河向南, 清军李辉武防堵南山一带。

叛军又折东至眉县、岐山、扶风, 遭清军副都统常兴阿截击, 由凤翔、麟游退回甘境。

等州县。

叛军还南下白水、韩城、澄城、同官、耀州、三原、富平等地。

叛军十八元帅之一的王明章在凤县梅见沟被清军打死。

《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记载:“ 甘、麟之间, 遍地皆贼”,“ 无日不有战事”。

叛军白吉原失败后, 在董志原即将遭到清军大举围剿的形势下, 在萧金镇召开军事会议, 决定进行改编, 将十八大营合并为四大营, 由白彦虎、崔伟、禹得彦、马正和分别担任各营首领。

同时决定撤出董志原, 北徙金积堡, 以主力护卫家属和辎重先行。

崔伟、马正和率万余人, 埋伏董志原, 阻击清军, 掩护主力撤退。

又派游骑数百, 由太昌、政平两镇突出泾河两岸, 牵制和迷惑清军。

二月二十三日, 左宗棠命令雷正绾、黄鼎、马德顺等率清军由长武县分路进剿董志原, 刚从旧营冲出的“老弱辎重,因人马众多,未能疾走”,被清军追剿,——董志塬之役,叛军死伤惨重,官方史书记载:“杀毙、饿毙、及堕岩落涧,实有二、三万之多”。随后后占领太昌镇、焦村、石社、萧金镇、董志镇。

旋又占领镇原、庆阳, 控制了庆阳、泾州一带。

时陕西叛军向预望、半角( 个) 城、金积堡一带 撤 退。

从董志塬的陇东陕北交结地带,向宁夏川的黄河灌区,冻结的地面被几十万人脚踩,车碾,早已化为一片泥泞:

成队的牛车载着老幼,坐不上车的艰难地在泥泞中跋涉,几十万人四散奔突,挥泪洒别曾经生活了四年之久的土地,向着未知的远方走去。

前方如何?无人知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可以吃一口热饭喝一口热汤,让久已疲惫的心能暂时安歇下来。

走吧,走吧,至少后面再也没人追杀,看,前方来了成串的骆驼,那是朋友的关怀,有救了。

百战余生的老弱妇孺号哭者奔向希望。

金积堡的驼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人流滚滚向着西北方向,人流拥过去了,在践踏拥挤之中死去的病人弱童,都静静地半埋在黄土泥泞的道路上。

金 积 堡 向董志塬敞开大门 同时拉开了自己的悲剧性结局。四月, 榆林、绥德、延安、麟州各府州县的溃兵游勇及饥民武装也被清军剿灭, 左宗棠决定分三路进兵甘肃。

今天的文章在大段的删减,很有些惨不忍睹之处

原创不易

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关注,评论

相关文章